四、胶澳总督官邸旧址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6-06-10 来源 : 空
字体大小: 打印

  胶澳总督官邸旧址位于青岛市南区中部的信号山南麓,龙江路26 号内,是一座典型的古堡式建筑。初为德国在青岛最高统治者的官邸,故名“总督楼”。总督官邸由德国高级建筑师拉查鲁茨设计,建筑总督系施特拉塞尔施,始建于1903年,1908年全部完工。建筑面积为4000余平方米,建筑高度30余米,全部建筑费用一百万马克(德币)。总督官邸是一座用石,砖,钢,木材料建筑的四层大型花园式住宅建筑,建筑外表的四个面都做了精心的花岗岩大蘑菇面石料,淡绿色和灰色的花岗石在正门的墙上组成光芒四射的太阳纹饰。墙脚伸出一根粗大的石柱,由之引出的“锚链”环系于太阳周围,以石料凿成帆结作装饰,在波浪形式的 口上饰有一只诺曼龙头。窄小的窗户,高坡度的楼顶,有粉红色,绿色的筒瓦,牛舌瓦覆盖,使大楼显得更加精美别致。大楼座东面西,大门在西侧,从西面进入即为二楼。1957年环绕总督官邸修建了围墙,形成现在占地面积达26000平方米的庭院,院内植有各种花木,四季长青。

  总督官邸共四层,一楼为半地下式,有房间、储藏室、锅炉房、厨房及仆人的住房。二楼有过门厅、大厅、会议室,餐厅房间和花房等。三楼为总督卧室。客房和家仆住房均在四楼。顶层为阁楼,全楼共有大小房间30个。主要房间13个,其中除中厅和舞厅有二层楼房高外,一般房间高度亦在4米左右。房间内部装潢陈设异常华丽,木作装饰考究精美,护墙板上均有粗细雕刻,地板都拼为“人”字型。每个房间顶部雕花各不相同。彩色吊灯和壁灯造型各异,其中餐厅悬挂的华丽水晶铜吊灯达一吨多重。室内壁炉造型不一,有圆形、方形的,还镶嵌各色的玉石闪闪发光。卧室内的墙脚皆用绫子装裱。至今还保存有部分德国家具,如1876年德国生产的三角钢琴,琴键是象牙做的,落地钟、枪橱、沙发、书橱、茶几、衣架紫檀木床等保存完整。

  德国总督托尔柏尔的后任卖尔瓦得克在此一直住到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总督楼成为日本青岛守备军司令的官邸。1922年底,我国政府从日本手中收回青岛,此处又成为胶澳商埠督办的官邸。1930年,当时的市政府决定:“提督楼系本市前在德人管理时代遗留之名称,现经本府收回,此项名称不应再行存在,第查本市商民至今尤有沿用之者,殊与名实不符,嗣后应改称为市长官邸。”1934年,提督楼正式改称为迎宾馆,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改为国际俱乐部。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国民党政府仍将此楼作为迎宾馆,为招待贵宾之所。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迎宾馆成为青岛市人民政府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国际友人的主要场所。

  总督楼建筑气势雄伟,为了更好的展观文物的艺术风采,青岛市人民政府决定于1999年5月1日,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式对外开放,并重新定名为青岛迎宾馆—德式官邸旧址。1996年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