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上下班,不错的选择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7-09-21
字体大小: 打印
  “公共交通周”活动开展以来,受到了岛城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乘坐公交车、步行、骑自行车等绿色交通方式一时风行。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有这么一些人,他们早已习惯了安步当车,步行上下班。他们说,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为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出了一份力。
  机关干部官涛
  9月18日,官涛8点不到便从家里出门了。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步行,他在8点37分进入市政府大门。
  在市老干部局任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的官涛家住珠海一路。从家到工作单位有225路车可以直达,用时不过20分钟。可是从2005年开始,官涛便很少乘坐公交车了,只要天气不是恶劣到无法步行,他都会坚持“安步当车”。
  “步行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魄,又可以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减缓公共交通的压力。尤其是青岛作为一个奥运城市,更需要大家共同来维护宜人的环境。如果每个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多步行,就会更加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官涛说。
  当记者对官涛的行为表示赞许和钦佩时,官涛笑着告诉记者,他也是受老干局副局长王炳兰的影响开始步行上下班的。王局长的家住在台南路,虽然单位为她配备了工作车,可她上班从来没有让司机接过,都是穿着运动服每天步行50多分钟,沿东海路走到单位,然后换上正装上班;下班后如果没有公务活动或者其他工作,她也会再顺着来时的路走回去,几年中几乎天天如此。
  “其实我身边还有很多同事、朋友和我一样坚持步行上班。”官涛说。
  作家杨志军
  杨志军因小说《藏獒》而名声大振。《藏獒》中作者通过大段的描述表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人和自然的关系根本就不应该是谁征服谁的关系,而应该是互相尊重、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我向来认为,保持自然的尊严也就是保持人类的尊严,维护自然的神圣也就是维护人类的神圣。”杨志军这样表达了自己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也做到了:他至今没有考虑过要购买私家车,只要出门都是尽可能步行。
  与杨志军一样,青岛的作家文人中有很多人都习惯了“安步当车”:著名散文家耿林莽先生已经80多岁了,可是他每次出门一般都是步行。用他自己的观点来说就是步行可以锻炼身体,同时又能深入生活,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边走边看边感受中构思出来的,这也是他直到现在还能如此“多产”的原因。青年作家兰泊宁虽然双腿残疾,只能依靠轮椅行动,但是她却认为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更应该注意环保,应该学习西方国家的经验,采用更环保的方式出行。《青岛文学》主编李旭则谈到,车和路就像软件与硬件的关系,硬件的发展速度不可能快于软件。车辆的增多势必会增加交通压力,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他说,“对于我们这些作家来说,‘步’入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所在,更能造福市民百姓,造福自然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警察郝中惠
  郝中惠是薛家岛轮渡码头的一名警察,今年51岁的他看上去却要年轻很多,身材也没有像同龄人一样发福。郝中惠说能保持如此好的身体状况,与他17年来坚持步行与长跑分不开。
  郝中惠家住市北区黄台路,出门走不远便有一个公交站点,多路公交车都从这里经过。可是从1990年开始,郝中惠便开始彻底与公交车“绝缘”,无论上班还是出行,都是安步当车。每天早晨7点不到他便会离开家门,步行近5公里到青岛轮渡码头,然后乘坐轮渡到薛家岛上班。由于长年累月的锻炼,5公里路他只用半个多小时便可走完。
  如今,步行已经成为郝中惠的一种生活习惯:他不仅上下班步行,就连出游也是尽量步行,并且几乎每天都会跑上一万到两万米。周末一家人到海青路游玩,家人坐公交车,他步行,十几公里的路程他1小时40分钟就能走完,往往是家人在路上遇到堵车还没到,他已经在那里转悠一圈了。就是从黄台路到沙子口这么远的距离,他也步行前往,从来不觉得累。
  郝中惠说,从黄台路到轮渡这段路他走了17年,不仅身体好了,而且也目睹了沿途17年发生的巨大变化,他打心眼里感到高兴。“少坐车,多活动,是我的生活习惯。我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和我一样把步行当成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