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世纪头一二十年是中国必须牢牢抓住且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的一系列重点、焦点、难点课题亟待“十一五”规划予以研究、求解和策划:什么是解决小康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问题的长远思路?经济增长率、失业率、价格、国际收支等宏观调控目标和宏观政策的基本取向是什么?如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如何加快公共服务,特别是农村公共服务发展?怎样才能抓住机遇实现汽车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怎样预测我国未来人口数量和结构、劳动力人口和就业形势?……
显然,要保证前期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仅仅依靠政府某个部门的研究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发动整个社会的力量贡献智慧。于是,这次“十一五”规划课题一改传统的申报方式,凸现三大亮点:
决策方式公开化。过去重大课题信息一般就在系统内部发个通知,知道的人也有限。清华大学化工系的胡山鹰教授说:“这次通过网站公开发布消息,获得信息的机会人人均等。”他就是在网上下载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研究课题申请书》和相关材料,根据自己的研究背景申报《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结果中标了。
决策程序公正化。课题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也体现了决策程序的公正性。申报材料经过筛选后,发改委评审小组集体研究、评审,并按得分高低顺序初步确定中标课题,然后请专家集体对评审程序、分数统计、课题内容等进行核准,最终确定中标课题。刚刚调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的纪韶教授寄出申报材料后就一直忙于教学任务,课题被选中的好消息还是从朋友那里获悉,她感到格外惊喜:“结果是公正的,它根除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充分调动了我们的积极性。”就业是民生之本,纪教授希冀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对缓解中国就业压力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
决策对象公平化。过去重大课题一般面向国家高等院校、国家机关,民间组织往往被冷落在次要地位。这次一些民间机构、组织也在课题中标之列,无形中激发了民间组织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的热情。中国老教授协会副会长张慕津教授说:“中国老教授协会是一个拥有42000多名55岁以上高级职称会员的民间性研究机构,其中还有180多名院士,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智慧宝库啊!以往的年龄限制把希望发挥余热的老教授们拒之门外,非常可惜。课题关键要看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年龄的限制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的待遇。这次招标没有年龄限制,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
专家认为,重大课题采取招标方式向社会寻求解决方案,这也是政府工作改革与时俱进的表现。过去我们很多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带有强烈的行政垄断色彩。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是以市场需要为基础,要依靠企业、消费者等市场主体行为实现规划的目标,只靠政府有关部门的专家进行政策研究,完全按政府行政指令办事的方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于学军教授认为:“政府通过科学化、民主化的投标方式,就国家重大的决策向社会广泛寻求智慧,有助于改变过去重大项目决策由某个人决定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克服主观意识和官僚主义的存在,减少国家、政府的决策失误。”
在称赞政府创新举措的同时,一些课题中标的专家也希望课题申报通过以后,政府能够把研究成果落到实处,并能把“十一五”规划以及以后的规划工作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