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到“一五”规划,我想首先谈第一点,就是“一五”规划按照客观的要求应该怎么样一个规划,接下来我想说为了实现这样一个规划和目标,我们应该怎么做;第三当前人们所关心的几个热点问题,在“一五”规划里如何逐步地去努力解决。
那么第一个问题,“一五”规划应该是怎么样一个规划,要把这个问题想清楚,恐怕需要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前处在一个什么阶段有一个清醒的科学的准确的理性的认识,我们现在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呢?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经济上或者是说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我们处在一个转型期,首先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刚才主持人说,我们这次制定的是“一五”规划,而不是“一五”计划,一字之差,就反应了我们国家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直到五年前我们制定的还是计划,现在才改成规划,可见这个过程还没有完成。
第二我们正在由以农业为主转到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这样的过程中,要知道至今我们还有七亿六万农民生活在广大农村,也就是中国人口的多数还住在不发达的农村里面,还靠着土地来生活,真正的发达的国家农业人口应该降到很少,像中国这样的土地分散,人口众多的国家,不可能把农业人口降到1%、2%,但是说农业人口占到64%以上,总是说明你的转型还没有完成。
转型的第三个主要内容就是经济由以内向型为主要转到内外向并举,这一点我们国家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快,又由于我们成为世界资本的投资热土,近年来已经做到内外向并举了,这就是我们的对外贸易在我们的GDP(国民生产总值)当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现在已经达到了50%左右。
现在我们从社会的角度再看看我们的转型期,至少我觉得有两点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由单位制转为社会制,现在搞市场经济了,人就变成社会的人,每个人还是有单位的,但是不是一定就是终身,通常话说就是跳槽,更学术的语言说就是人才流动,好处是人的自由度大了,人的各种潜能可以在几次选择当中,找到一个最合适的环境。坏处是什么呢?社会不好管理,同时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一种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未来是迷茫,不可知的,这是社会的一个转型。
第二个转型就是从农耕文化转到工业文化,真正的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应该说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那么一种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必然要和它相适应的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这个变化就带来了,我们需要从农耕文化为主转向以工业文化为主。农耕文化和工业文化有哪些差异呢?那就看工业生产对社会,对社会个体就是每个人提出什么样的要求,我觉得它对于社会和社会个体提出了种种要求,概括起来最主要的是四个化。
一个是城镇化,只有分散的农民的居民慢慢变成小城镇化,才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才能对环境对资源做到最合理,最科学最清洁也最节约,所以城镇化是在工业化过程当中,必须的不可避免的过程,第二法制化,第三集体化,第四条个人行为的规则化,我们也在转变当中,这个过程也没有完成。
好,现在我可以给我们所处的阶段下一个简短的结论了。我的结论是中国正处在没有完成的工业化中期。那么这样一个过渡期中国这个过渡期,它的特点是什么?我自己觉得我们的特点是跨度大,所谓跨度大指的是一方面我可以形象的说,我们一只脚已经踏进了最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的大门,另一只脚还停留在千年以前的原始耕作的门里面。
我到少数民族地区去调查,我到了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两面的山是这种角度,底下一个怒江,怒江水大的时候,窄窄河流里每秒五千方的流量,一辆吉普车下去打个滚就找不到了,我们傈僳族的同胞,就在这样的山上,开荒种地,有的地方是接近70度,那就是这样的田,这样就90度了,这样的田做不了梯田的,怎么种啊,一把火把灌木树林草烧掉,然后它就是肥,上山种的时候背个像书包一样的布袋,里面是玉米粒,这只手拿一个木棍子,木棍前这么削变成这样的,上去之后杵一下,挑开土,一个玉米粒扔进去,然后走上去,用脚把它弄平,一踩,再挖个洞,如果雨不大又能滋润它就长出来了,一年顺利就可以结玉米了,如果是旱,颗粒无收,如果雨大了全冲掉了,冲掉怎么办,再种一遍,有的地方是手揪着没有清除掉的草根,这样种,每年都要有一二十人由于不小心从山上滚下来跌落在怒江里,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不是千年以上的耕作方式,我说千年还少了,我们建设现代化能不能把这部分同胞丢下呢?不行,但是让他们从这种耕作方式跨入到计算机房,是能一蹴而就的吗?当然这可能是很极端的现象,现在中央采取措施了,去年开了民族工作会议,准备把22个人数较少的民族,一共60万人,在几年之内,异地移民迁出来,不然这些少数民族同胞和汉族同胞永远跨入不了现代化,
所以,这就是中国,这就是我们转型期,我们在制定规划的时候既要想到发展高新技术,也要想到这些广大的贫困的地区的农民,怎么样慢慢过上和我们一样的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