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青岛“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6-05-08
字体大小: 打印

人才满意·人才向往·人才辈出

  日前,《青岛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完成,已经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通过并印发实施。这一《规划》是我市有关部门深入调研、多方听取意 见建议并经专家评审制定的,其中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的人才发展“六大目标”,具体制定了“十项计划”和“五大机制”建设方案。

  “六大目标”

  《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青岛市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改革创新人才制度,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管理机制,建设规模较大、集散度和配置效能较高、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初步构筑立足半岛、服务全省、面向东北亚的区域性人才高地,努力把青岛建成人才满意、人才向往和人才辈出的城市。围绕上述总体目标,将在以下六方面取得新进展:

  ———持续增加人才总量。到2010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青岛地区在职人才总量达到115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14.2%。

  ———提高人才素质。人才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有新的提高。各类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占50%以上。

  ———优化人才布局。人才专业布局重点放在优先发展的工业基地、产业集群以及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促进人才向企业、非公有制组织转移,到2010年,企业人才占人才总量的比例达到70%以上,非公有制组织人才占50%以上。

  ———提升人才国际化程度。力争成为东北亚地区特色鲜明的人才集散中心之一;大力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和外国高层次人才,努力增加具有在国际知名机构工作、学习经历的国际化人才数量。

  ———改善人才环境。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评价、选用、流动、激励和保障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服务体系。

  ———健全人才管理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人才工作领导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等。

  “十项计划”

  《规划》提出,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围绕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和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建设,重点实施十项人才发展计划:

  ———党政领导人才执政能力提升计划。努力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具有现代行政理念和现代化国际城市综合管理能力的党政领导人才队伍。

  ———公务员素质提升计划。完善“凡进必考”制度,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有计划地选派公务员到基层锻炼,完善公务员绩效考核体系,加强公务员教育培训。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开发计划。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具有青岛特色的企业家培训基地;实施“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100名市直企业主要领导和100名大企业“一把手”后备人选。

  ———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开发计划。其中,实施“科技将才110计划”,培养100名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和高新技术创业带头人,造就10个对重大学科问题、产业集群发展方向和应用技术问题交叉研究的创新团队;制订科研立项公开竞争遴选办法和科研成果转化管理办法;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工作站等,力争到2010年在站博士后达到100人左右。

  ———高技能人才开发计划。到2010年,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由目前的4.3万人增加到10万人。其中,大力实施“万名技师培训计划”,推进“金蓝领”培训工程。

  ———农村实用人才开发计划。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222工程”,即市级重点选拔培养200名典型实用人才,五市三区选拔培养2000名带动型实用人才,镇、村两级培养2万名开发创业型实用人才。

  ———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开发计划。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培训给予适当资助;对非公经济组织引进人才在办理落户、购房、子女入学入托、有关社会福利、医疗保险等方面一视同仁。

  ———国际化人才集聚计划。5年内引进留学人才1000名;加大对高层次留学人才来青创业或从事科研和高新技术转化的贷款、融资支持力度;每年评选10个有发展前景的留学回国人员创业项目给予资助。同时,完善外国人才准入、管理和待遇规定。

  ———“港口、海洋、旅游”三大特色经济人才开发计划。着力引进和培养这三大特色经济所需的专业人才。

  ———推进山东半岛城市群人才开发一体化计划。特别是围绕青岛、烟台、威海制造业基地建设,推进山东半岛城市群人才开发的资源共享、政策协调、制度衔接和服务贯通。

  “五大机制”

  《规划》提出,围绕进一步优化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等环节,着力加强“五大机制”建设:

  ———人才培养机制。其中,加强科研载体和创业载体建设,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着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来青投资产业、设立办事机构和研发中心;利用厂校、厂所挂钩的方式,吸引和培育更多的国家级实验室、国家级研究所和国家级重点大学,实现科技攻关的联合。

  ———人才引进机制。实施人才引进“222工程”,每年引进200名博士,2000名硕士和高级职称、高技能人才,2万名本科和特需人才;对来青工作的高层次或特殊需要的专门人才,在科研、项目启动经费和工作、生活等方面给予扶持帮助,对紧缺专业人才,适当放宽学历、职称和年龄等条件的限制。

  ———人才评价机制。探索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探索量化评价、以考代评、考评结合的职称评审方法,完善技能人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

  ———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建立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力量奖励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奖励体系。

  ———完善人才市场配置机制。促进有形市场、媒体市场、网上市场协同发展,实现各类市场融通;探索、鼓励不同所有制人才市场建设,促进国际人才服务机构的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