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民营经济昂首向前 前三季度实现增加值435.4亿元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4-10-27
字体大小: 打印
  青岛日报讯 记者从市中小企业局获悉,今年前三季度,我市民营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明显提高,出口增势强劲,技术创新加快。1至9月份,全市民营经济共实现增加值435.4亿元,上交税金20.6亿元,吸纳安置从业人员9万多人。  据统计,1至9月,全市新增个体工商户4万户,私营企业1万余家。截至9月底,全市个体工商户已逾23万户,私营企业5.9万家,注册资本(金)总额701亿元,从业人员95万人。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已达1867家,过亿元的15家。目前全市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民营企业已超过1800家,1至9月完成出口额13亿美元。另外,我市已有科技型民营企业1500多家,经市科技局认定的民营科技型企业610家,民营企业已经建立技术创新和研发机构122个,其中5个是省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预计全年,全市民营经济可实现增加值580亿元,上交税金2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和18%。  市中小企业局有关人士认为,我市民营经济之所以保持持续快速的发展势头,主要归因于今年以来我市在构筑平台、着力提升民营企业整体竞争力等方面所做的积极努力,归因于民营经济良好的基础和发展后劲。市政府对全市“十强民营企业”给予了总额1000万元的资金扶持,缓解了部分企业资金问题。同时,我市农产品加工、纺织服饰、建筑建材、机械、电子家电、化工、汽车及零配件等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壮大,使与之配套协作的民营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全市为“六大产业集群”配套的民营企业已近7000家。  另外,我市民营企业区域布局更趋合理,70%以上的民营企业集中在工业园区和小城镇,发展空间广阔,并出现了一批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今年我市又有3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被评为国家级龙头企业,使全市国家级龙头企业的数量达到9家,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  市中小企业局有关人士分析认为,虽然我市民营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民营经济总体规模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企业和名牌产品不多;民营企业规模普遍不大,特别是对产业集群化发展具有强大带动作用的民营大企业、大集团偏少,企业经营者做强做大的思想意识还不够强。另外,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市中小企业局有关人士表示,今后,我市将紧紧围绕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和全市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进一步营造促进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实现全市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