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布局密度大 单位面积产出高 青保税区“寸土寸金”
青岛日报讯 青岛保税区目前已达到每平方公里创造财政收入1亿元、各项税收3.5亿元、外贸进出口3.5亿美元、就业人数9000人、人均GDP超过10万元,单位面积产出率居全省第一位,在全国保税区中也名列前茅,成为“寸土寸金”的投资热土。 经测算,目前,保税区已投产项目用地投资强度为431.80万元/亩,土地产出率为788.34万元/亩。 截至目前,青岛保税区已吸引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20多个省市区的投资者,入区投资项目2800多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其中包括松下、朗讯等21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投资项目,世界500强项目占青岛市的1/5,占山东省的1/8。 据最新统计,今年1至8月份,青岛保税区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9.03亿元,同比增长48.35%,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实现总产值25.85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6.23%。实现外贸进出口8亿美元,同比增长65.9%,其中出口近2.8亿美元,同比增长53.1%。 近年来,青岛保税区适时调整招商引资思路,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注重培育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已引进并培育起了高校软控、辰光通讯等8家国家级和市级高科技企业,目前还有3家高新企业尚在认定中。项目涉及电子通讯、半导体材料、数字交换系统、化工、软件设计及生产等领域。同时,重点引进物流仓储、分拨配送、商品展示、国际采购、港航服务、咨询、高新技术等行业的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和过千万美元大项目,已引进过千万美元大项目45个。 保税区还实施专业化招商,以日、韩为主,港台、欧美为辅,构筑对外制造业基地。先后建成日本电子加工园、韩国贵金属加工园、台湾发明人创业园、香港纺织城、国际科技产业城,其中韩国贵金属加工园已成为中国北方贵金属加工基地。 与此同时,青岛保税区以“区港联动”试点为契机,加快保税物流园区建设步伐,充分发挥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和港区的区位优势,重点引进国际知名航运企业、跨国采购中心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促进航运、仓储和物流产业的联动发展。目前园区建设稳步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正全面展开,已与包括马士基、嘉里、现代和中远大亚等国际大型物流企业达成投资意向。此外,与美国APL、新加坡RCL、地中海航运、东方海外和泰国红海航运公司等企业的合作也正在商洽中。 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青岛保税区已初步发展成为高新技术辐射基地、现代国际物流等新兴产业的重要平台、连接日韩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重要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