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戈庄的钱袋子鼓起来了
中国祭海第一节——周戈庄上网节,近几年闻名海内外。位于田横镇东端的横门湾畔的周戈庄,是即墨市最大的渔村,目前拥有渔船160艘,全村980户2800人中有800多渔民。周戈庄历史源远流长,据史载,该庄的上网节已有500年的历史。 这个饱经风霜、有许多历史传说的渔村,依山傍海,风光旖旎。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和嘈杂,有的是田园渔村的宁静。 周戈庄的渔民是出没风波里的弄潮儿,是乘风破浪的英雄汉。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海里的渔业资源丰厚,渔民纷纷将帆船改造成机械船,渔业生产效率提高了整整一倍。原先出趟海得40多天,机械化后半月就可以满舱返航。即墨市还投资430万元建设了周戈庄渔港码头。为提高海上捕捞能力,田横镇积极引导周戈庄渔民更新改造大马力船只,以增强远海作业能力。前几年,该镇规定凡渔民更新改造一艘120马力以上的船只,政府奖励1000元。他们还聘请有关专家为渔民讲授捕捞技术等有关知识。目前,周戈庄有能力出海远行的100马力以上的渔船80多条。 改革开放以来,守着“金盆子”、“银窝子”,靠辛勤耕海牧渔,周戈庄渔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成为即墨市最富裕的渔村。渔民们纷纷建起崭新的大瓦房,家里也实现了“电气化”。周戈庄的渔民念活了“山海”经。 赚钱的渔民同时也冒着海上作业的巨大风险。俗话说:“宁挣地里一千,不挣海上一万。”历史上,有不少渔民出海被恶浪吞噬了生命。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枯竭,渔民的收入受到影响。他们开始多元化生产,海洋捕捞、滩涂养殖、水产加工等并驾齐驱。目前,周戈庄浅海已发展5000亩魁蚶,经加工出口日本,每年赚回80多万美元。周戈庄村的即墨市海昌水产品公司生产加工的盐水杂色蛤直接销往日本等国家,其加工后的销售价比原来增值近4倍。依据这一优势和成功的经验,该村积极鼓励引导渔民发展家庭加工点,目前已基本形成男人出海捕捞、女人在家搞加工的生产模式。 近几年,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民俗旅游。历史悠久的周戈庄,有着500多年的祭海民俗。每年的“谷雨”前后渔民开始出海捕鱼。渔民祭海,是为了祈求海上风调雨顺,平安和渔业丰收。为丰富渔民的文化生活,繁荣民间艺术文化,田横镇引导周戈庄村渔民把这一民间活动办成促进沿海经济发展的盛大节日——祭海民俗文化节。 每年热热闹闹的上网节,已成为中国民间艺术青岛游的重头戏,被称为中国祭海第一节。每年三月的十八日,被确定为即墨周戈庄的上网节,向世人展示它原始而淳朴的民风民韵。上网节经过上百年的演变,今天已成为以现代节庆娱乐和民俗风情相结合的民俗旅游活动。与过去的祭海不同,每至上网节,周戈庄及周边的渔村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渔村里家家宾客盈门,偌大的海滩上人声鼎沸。 上网节期间,游客不仅可观看到祭海仪式等传统项目,还可以实地体验地道的民间渔家风情——住渔家村、吃渔家饭、做渔家人、看渔家表演等民俗旅游活动,亲身感受上网节的别样风采。 田横镇党委书记宋宗军介绍,他们将引导渔民将上网节做大。他们在“十一”旅游黄金周期间,推出了民俗旅游品牌“喜行渔舍”,其中包括渔家宴、家庭旅馆等,统一挂牌、统一管理,让渔民念好“山海经”,同时推出“渔家香饽饽”等民俗食品等,实现渔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