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城市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3-04-29
来源 : 市委政策研究室
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城市”。这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全社会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在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进程中努力构建学习型城市。
一、创建学习型城市是青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
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号召“21世纪的中国应该成为人人皆学之邦”。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创建学习型城市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已经成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面临的重大课题。
创建“学习型城市”是应对新世纪挑战的重要举措。进入新世纪,世界多极化曲折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既面临新的挑战,也面临新的机遇。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新形势,城市间的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能力建设上。青岛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才能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创建“学习型”城市,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大城市的必然选择。目前,青岛的发展正处在由海滨旅游城市向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传统产业向新型工业化转变的临界点上。青岛人力资源素质不高、依附性人口太多、城市创新能力不强等日益成为城市实现现代化、国际化的制约瓶颈,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内形成的政府行政效能与管理水平,与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显得越来越不适应。青岛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建设学习型城市,增强全体社会成员、各种组织不断创新、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强大动力。
创建“学习型城市”,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实践。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提高全体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使人人都有受教育、参与学习的机会和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二、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学习型城市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全新模式。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打造创新能力,从而推动了企业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由生产型组织向学习型组织演进。在现代企业建设学习型组织基础上升华而来的学习型城市,反映的是城市在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通过不断提高社会成员和各类组织接受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有效地将学习行为转化为创造性行为,以增强城市的自适应和自变革能力,使城市始终保持创新能力和竞争动力。它的核心在于以现代化、国际化为目标,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学习型城市既是目标,又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推动城市由一般意义上的满足需求向“创造生活”的高层次发展。表现为,一是学习意识的普遍化。终身学习成为人们重要的学习理念,每个人、每个组织都时刻感受到竞争的压力,自觉地产生学习的动力;二是学习行为的终身化。学习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突出强调人的终身学习,同时社会也为人们提供持续不断的学习机会和完备的学习条件;三是学习体系的社会化。不再局限于传统学校,学习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人们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系统所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源,时时学习、处处学习;四是学习手段的现代化。人们可以利用一切传统的、现代的学习工具、学习手段进行学习,使学习的内容更为丰富,学习的方法更为积极,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学习成效更加突出;五是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人们不是只为完成特定工作或从事特定职业进行单循环学习,建立学习与工作、生活有效结合的双循环学习机制,从工作和学习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六是学习目的的全面化。学习的终极目标已经突破以往单纯注重学历教育和知识技能学习的局限,更加注重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学习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素质和生活方式。
我市较早开展创建学习型城市活动,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贯彻市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创建学习型城市的要求,就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新的探索,进行新的实践。要坚持突出三大主题,即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唱响主旋律;以现代知识及劳动技能的学习为主体,全面提高人的现代化素质;以法制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培养教育为基础,全面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大力开发三种资源,即整合现有教育机构和教育资源,建立起开放互动、为终身学习所用的教育基础平台;大力开发公共学习资源,建立起文化内涵丰富的学习型城市环境;深入开发社会学习资源,建立起学校、企业、社会和家庭开放互动的学习教育网络。积极建设四大学习体系,即完善健全的终身教育体系,特色突出的企业文化体系,丰富多采的社区(村庄)文化体系和创新高效的学习型机关运作体系。立足于建设现代文明的国际大城市,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四种风气,即终身学习的风气、崇尚科学的风气、文明诚信的风气、尊师重教的风气,着力塑造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精神。
三、突出重点,进一步推进学习型城市创建
全面贯彻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必须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的实际,从五个方面深入扎实地推进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
1、抓带头,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政府机关的行政能力。在当前,就是要求党的领导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提高完善自己,学在前面,用在前面,通过深入全面地学习,勇于破除思想禁锢,勇于开拓创新,勇于自我超越,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应变能力、驾驭能力和服务能力。领导干部、领导机关要大兴学习之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做学习型领导,做学习型机关,成为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的模范,成为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模范。向持续成功的大企业学习,通过系统的制度创新推动机关工作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创新、规范竞争、改进服务,为机关建设注入持久而强大的活力。
2、建网络,加快构筑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六教并举的大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全体社会成员都有适合自己需要的学习场所和组织,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时时学习,终身学习。以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各类成人教育培训为重点,实施成人教育培训工程,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加强社区大学建设,在各市区建立社区教育学院,在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建立社区学校、教学点,形成市、区、街、居四级网络化社区教育平台。积极培育和发展群众性文化、科普、技能、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专业协会和社团组织,围绕教育社会化,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
3、打基础,积极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深化政府管理体系“五项工程”和“学习型、创新型、竞争型、服务型”机关建设活动,全面提高机关运行的质量和效率。以群众的满意度为标准,大力推进机关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创机关管理和服务品牌。全面建设学习型社区。依托社区大学、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学院和市民学校,大力开展以道德法制教育为主的主题型教育、以通用技能和知识为主的提高型教育、以就业转岗为主的定向型教育、以娱乐休闲为主的艺能型教育、以适应环境为主的外来人口融入型教育。积极建设学习型企业。广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竞争发展、做大做强的源动力。进一步加强学习型企业家、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企业员工驾驭市场的能力、创新发展的能力。大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和流程再造,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深入开展学习型村镇创建活动。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配套建设标准,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进一步推动职业和成人教育的发展,加强科教兴农示范基地建设,增强致富奔小康能力。
4、重成效,加强公共学习资源开发、建设和利用。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配套搞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挥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优势,通过对自然人文景观、革命历史遗迹和文化博览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学习资源的挖掘、利用和开放,在全市建立政治理论学习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教育普及基地、文化体育活动基地,丰富公共学习资源。抓好各区、街道图书馆、文化馆、文化广场“两馆一场”的改造建设,健全市、区、街三级文化网络,到2004年“两馆一场”规模和设施达到全省先进水平。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将体育场所、教室、图书室、微机室在业余时间向社会开放,共建社会化学习教育网络。
5、抓推进,进一步健全创建学习型城市的保障机制。将创建学习型城市作为一项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战略任务,切实纳入党委、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制定《青岛市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实施方案》和《青岛市创建学习型城市指标体系》,加强统筹规划。相关部门、单位,特别是教育、科技、文化、人事、劳动、工商、农业、群团组织、学校、各行业协会,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制定或完善具体实施计划,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认真研究并制订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各级政府对科技、教育事业的投入,确保列入财政预算,高于同期财政增长的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