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经济发展的原创力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3-04-29
来源 : 市委政策研究室
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抓科技创新,培植发展原创力。这是立足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着眼青岛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的新的战略部署。认真贯彻党代会提出的这一要求,全市上下必须把“科教兴市”战略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加快青岛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持续发展的原创力,使经济发展从以跟踪模仿为主的后发追赶发展模式,转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先发跨越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不强、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发展原创力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意义
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原始性创新孕育着科学技术质的变化和发展,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也是当今世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生产能力和科技资源利用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以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发展原创力,不仅能够带来技术的重大突破,而且能够带来新型产业的崛起和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带来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跨越发展的机会。由此引发国际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产业竞争的焦点已从市场价格竞争向核心技术生产能力的竞争前移。科学和技术的原创力水平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地位的基础条件。长期以来,我们相当一些产业和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主要立足于跟踪当前国际前沿技术。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贸易壁垒的逐步削弱和“以市场换技术”时代的基本结束,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不强、经济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日益显露出来。我们要实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调整这种以市场换技术、跟踪模仿的追赶型发展思路,把战略重点转移到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培育发展原创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来,推动国民经济实现后发优势转向先发优势的跨越。
青岛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青岛原有的资源、区位、政策优势日趋减弱,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商务成本增高使得依靠产业规模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当前青岛的发展正处在由滨海旅游城市向现代化国际大城市、传统产业向新型工业化转变的临界点上,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面对重大战略机遇期,市九次党代会提出构建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发展原创力,这是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战略抉择。
二、全面把握发展原创力的内涵要求
发展原创力指的是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为本质特征的能力,是一个区域、一个城市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及将知识、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通过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抢占科技竞争的制高点,跨越传统工业化演进的路线,有重点地直接进入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使知识、技术更迅速的转化为先进生产力。二是转化能力。知识和技术的吸收和转移能力是原创力的重要内涵。知识和技术只有产业化,才能实现其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才会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发展原创力才具有现实意义。三是集成创新能力。单纯一项先进技术的研究开发,因缺乏与其它技术和管理模式的衔接,难以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新型产业。原始性创新只有结合多项常规技术的改进,加强相关技术的配套集成与创新,推动先进管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才能在集成基础上形成新的产业和产品竞争优势。四是集聚扩散能力。通过扶持重大项目的转化、重点产品的产业化,培植优势主导产业,使知识、技术优势集聚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提高产业发展能级,增强综合竞争力。
一个城市的发展原创力,受到这一城市科技、人力资源以及财力条件的制约。但城市本身所具有的集聚经济效应极易转化成为追求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的内在驱动力;作为工业化基地,一定的产业基础和活跃的经济活动为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只要充分发挥城市的功能优势,优化整合各种资源,培育发展原创力就是现实的可能。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培育发展原创力可以通过三种途径去实现。一是积极参加国家重大战略性科研项目攻关,依托国家队的力量,在参与甚至领衔国家项目的过程中,提高城市的发展原创力;二是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在提高技术集成的过程中,增强城市的发展原创力;三是进一步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提高城市的发展原创力。
三、培育发展原创力的思路和措施
按照本次党代会报告的要求,我们要把“科教兴市”战略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加快青岛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着力培育科技研发能力、技术集成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带动能力,在具有比较优势和现实基础的产业和领域全方位培植发展原创力,大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增强城市的科技创新功能、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和知识服务功能。
1、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领军力量、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骨干,企业研发中心为基础,构建“塔型”研发体系。城市的地位与功能,决定了城市研发能力主要集中在实用技术上,难以形成较为完善的研发体系。培育发展原创力,仅有应用层面的技术型研发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有可以占领科技竞争制高点的核心技术研发力量和带动产业升级的系统集成力量,形成完善的塔型研发体系。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国家重大战略性科研项目攻关,依托国家队的力量,在参与甚至领衔国家项目的过程中,提高城市的发展原创力;调整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的运作模式,实施技术集成战略,建立有利于条块合作、院企合作的组织形式和科技成果集成、孵化、转化的运行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尽快实现产业化;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大投入,增强创新动力和研发能力,以实现技术上的跨越。在这方面我们已经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今后,要积极参与“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建设,发挥进入中心的6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海洋科研优势,建设国内第一、国际一流的海洋科学原始性创新基地;要大力扶持在青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学科建设,在整合社会资源的基础上,共建重点实验室,争取用2-3年时间在海洋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建设产学研结合和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平台;要充分发挥大企业技术中心的优势,继续保持大企业的技术领先优势,增强企业的成果转化和技术集成能力,力争用3-5年的时间,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领域研发掌握世界级的核心技术,储备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化基础好、市场前景广阔的新产品、新技术。通过以上三种途径,构建优势突出、功能互补、充满活力的塔型研发体系。
2、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以建设有利于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的社会环境为重点,建立激发型研发机制
发展原创力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的体制、创新的机制、创新的环境。长期以来,计划经济模式导致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脱离市场,脱离经济,缺乏创新活力。要培育发展原创力,就必须深入推进科研体制和机制改革,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鼓励竞争的良好社会环境,建立激发型研发机制。要大力倡导“崇尚科学精神、鼓励百家争鸣、勇于开拓创新、追求竞争发展”的良好氛围,尊重保护创造发明的积极性,营造富有创新活力和凝聚力的创新文化,形成群贤聚集、长久持续的创新环境;建立与原创性创新相适应、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按照世贸组织的基本规则和要求,重点围绕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在知识产权认定、产权评估、技术入股、技术保密等方面,加强法规建设,建设尊重知识产权、公正评价、公平交易的社会环境;深入推进改革,建立鼓励创新创业的分配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实施积极的人才政策,重点引进归国留学人员、国外知名专家和有特长的专业人员来青创业和进行智力服务,汇聚一批瞄准国际发展战略和国际科技前沿的优秀科技人才。
3、以高新技术领航产业群为重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现有产业的高科技化
重点围绕电子信息、新兴海洋科技、新材料、软件四大领域,加快培养高新技术领航产业群。充分发挥海尔、海信、青啤等成功大企业的“骨干力量”优势,加强对核心关键技术和技术集成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形成新的产业优势。鼓励大企业与世界著名跨国公司(重点实验室)建立战略性科研技术联盟,共享科研成果,提高竞争实力。充分发挥民营科技企业等“新生力量”的作用,在生物工程、海洋化工、新材料、高效节能和环保等领域,选择一批重点企业和产品,进行重点扶持,争取用2-3年的时间,培植一批技工贸总收入过十亿、百亿元的优势企业。重视外资高科技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领域,吸引跨国公司在青设立研究开发机构,积极参与政府科技项目的投标。
4、以特色园区为载体,努力提高科技创新、技术集成的产业化水平
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软件园、新材料工业园为载体,为高校、科研机构搭建科技成果研发、转化的良性运作平台,提供实现产业化的条件。在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实施重点突破,建设孵化集群区。进一步完善现有各类创新孵化器(基地)的软硬件建设,增强创业服务中心、生命科学研究院、留学人员园、创业大厦的孵化功能,扶持发展生物技术、集成电路、软件研发、海洋科技等研发中心的建设,形成专业化、国际化的孵化集群。走自主研究与引进消化相结合的道路,积极探索应用技术研究的新机制,鼓励研发机构的“双向设立”,大力吸引国内外跨国公司、著名实验室以多种方式来青设立研发机构、技术中心,支持青岛本地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机构。
5、以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目标,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知识服务体系
积极发展和引进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在资产评估、产权交易、技术转让、专利代理、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等方面提供全方位、高效率的优质服务,推动创新成果、创新活动在更大范围、更深领域公平、有效地流动、转化。突出青岛的海洋优势,集合现有在青海洋科研力量,重点建设青岛国家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国家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海洋生物标本及大洋样品库,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的国家海洋科学数据共享网络体系。重视加强大型仪器服务、国际技术标准数据库、科技信息资料库等建设,促进区域创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探索应用技术研究新机制,不断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支持为辅助,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组织主体和决策主体的行业公共技术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