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新阶段青岛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3-04-29 来源 : 市委政策研究室
字体大小: 打印
  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区域间竞争日趋激烈。我们既面临严峻挑战,更面临大好机遇。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慢进亦退。青岛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必须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永不自满,永不懈怠,与时俱进,奋发图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础上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谱写新的壮丽篇章”。这是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在综合分析我市面临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重要论断,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认真理解和准确把握青岛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青岛面临的良好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有:
  1、党的十六大的召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这是我们加快发展的最大机遇。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为我们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特别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了党章,保证了我们党能够不断与时俱进。认真实践“三个代表”,与时俱进,加快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自觉行动。可以说,十六大的召开本身就是我们加快发展的最大机遇。只要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和举措,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抢占发展的先机,完全有可能实现十六大提出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2、加入WTO为我们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机遇。加入世贸组织,促使我国由有限范围和有限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的可预见的开放即按承诺时间表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中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双向的相互开放,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青岛情况看,近两年来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和出口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外向型经济已经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新亮点。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深,入世效应将越来越明显。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发达国家正经历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跨国公司全球生产重新布局的进程还在继续,国际资本向发展中国家流动的数量不断增加,流入我国的外资也不断增加。据有关资料显示,2002年全球国际资本直接投资流动量为5340多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1580亿美元,中国实际吸引外资达527亿美元,占发展中国家的33.3%、全球的9.87%,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直接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这说明,随着软硬环境的改善,我国越来越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盆地。
  3、全球范围内知识经济的崛起,尤其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为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蓬勃于90年代、至今仍在进行之中的新科技革命浪潮,是近500年来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具有转折意义的重大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科学对技术的指导作用越来越大,技术对科学的要求越来越高,科学与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技进步的水平已经成为国际分工的重要依据;科技进步通过影响社会劳动分工、经济增长以及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等社会生产力诸要素,有力地推动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科技进步促进资本以过去不可比拟的速度和规模进行积累;科技进步导致生产要素结构的变化,使劳动力和资金在整个要素中的比例大大下降,技术和组织要素的比例不断上升;技术创新能力已经取代价格等传统因素成为竞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一句话,科技革命将为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次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中,我国始终注意发挥后发优势,在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实现了迅猛发展,从而使我国自近代以来绝无仅有地第一次站在与发达国家几乎相同的起跑线上,为我们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科技乃至整个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4、中国经济步入新的增长周期,经济运行的宏观环境进一步向好,将为我市经济加快发展提供新的机遇。1998年以来,面对经济发展阶段性的转变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政府果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去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不断提高,今年一季度更达到9.9%,创下1997年以来同期的最高增长率。据专家分析,这种强势增长不是偶然的,它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不断增强。支撑这种增长的主要力量在于:从需求面看,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1998—2002年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9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下降最快的时期。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了电子通讯、汽车、住房等多种消费品市场的活跃,并通过产业链条的联系,带动了原材料等诸多产业的发展。消费对生产的拉动使得行业景气度不断提升,一批对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支撑作用的产业开始形成,我国经济的增长能力已经稳定在较高水平,并有继续增强的态势。从供给面看,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能够充分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国内储蓄率和外汇储备水平一直较高,外商直接投资增长较快,资金供应条件较好;在国际结构调整和加工制造业向我国快速转移的形势下,技术供给情况也继续看好;此外,基础产业的供给潜力仍然很大。综合分析需求与供给两方面的情况可以看出,目前开始的经济较快增长的态势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换言之,我国经济步入了新的增长周期。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为青岛经济发展提供了又一个重大机遇。
  5、承办2008年奥运帆船比赛项目,是推动我市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惟一的伙伴城市,青岛面临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抓住这个机遇,我们的各项工作特别是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就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青岛的面貌就会有一个大的改观。据专家预测,奥运后的余波效应或滞后效应可长达10年,这将有力地带动我市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加快旅游、体育、文化、会展等服务业的发展。同时更要看到,奥运本身就是一个大的产业,办好奥运能够有效地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按照“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的要求,做好奥运筹备工作,也是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它对于提高青岛市民的整体素质、提升青岛在海内外知名度、改善城市环境与形象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现实看,青岛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内在动力。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去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18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十一,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五。目前,青岛已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根据经济发展规律,今后一段时间,我市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会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加速发展阶段。我市海陆空大交通体系初步形成,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已基本消除。通过实施“五项工程”、创建“四型机关”,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效能不断提高;市场取向的改革逐步深化,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正在破除。尤其是近年来我们结合青岛实际,提出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构筑了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框架、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思路,并通过强有力的措施扎实推进。所有这些都为青岛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分析机遇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在经济社会过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和不利因素。
  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青岛的发展也面临着国际经济环境的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将按照WTO规则,逐步放开市场准入领域,降低工农业产品关税,取消贸易壁垒,市场竞争从国内竞争转向国内、国际双重竞争,国内市场国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使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对于青岛这个外贸依存度比较高的城市来说,面临的挑战将更大。从入世后的情况看,我们产业结构、产品市场、人的素质、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适应,现有的体制、机制、政府管理职能等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还相差很大,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缺位”、“越位”和“错位”问题。
  其次,从全国范围看,各大城市合作与竞争日趋激烈,加快发展的挑战无时不在。进入新世纪,各地围绕提高城市竞争力,在产业、技术、资金、贸易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角逐,竞争态势日趋加剧。各大经济圈之间、不同区域的城市之间、各区域性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此起彼伏,十分激烈。广州、深圳、西安、北京、上海等地都在角逐“中国光谷”,南京、成都、郑州等地竞相打造价格盆地,苏州和东莞在争夺信息产业的龙头,等等。青岛能否在这场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发挥比较优势,打造自己的特色,其挑战的严峻性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从青岛现实和未来发展看,综合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层次、对外开放水平、城市建设档次、人力资源构成等,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经济自主发展能力仍然不强。去年我市人均GDP为2565美元,仅是上海的一半,深圳的53%;地方财政收入仅是深圳的三分之一,比苏州少近3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5.8%,比深圳少10多个百分点,等等。对于这些不利因素及挑战,全市各级都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和山东发展的龙头,青岛理应发展得更快更好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就要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积极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只要我们按照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与时俱进中先行一步,充分调动全市人民的积极性,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把青岛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工作中,应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认真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确保青岛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始终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并不断取得新业绩。
  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努力做好“结合”的文章,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立足全局,把握方向,尊重规律,吃透市情,结合全市提出的加快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构筑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框架、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以创新的思路狠抓落实,推进青岛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
  3、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毫不放松地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青岛一切问题的关键。要正确把握主题、主线和动力,抢抓机遇,迎难而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通过改革开放,使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为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坚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以改革为动力、发展为目标、稳定为前提,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及时疏导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为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依法治市与以德治市紧密结合,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要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做到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坚持注重实效的方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弘扬社会正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和先进文化,从整体上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6、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实现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崇高责任。工作中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重视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我们的事业不断增添新的力量。
  7、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以改革的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是我们事业健康顺利发展的关键。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推动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