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历史性机遇,构筑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框架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3-04-29 来源 : 市委政策研究室
字体大小: 打印
  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立足滨海城市实际,加快构筑“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的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框架。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市以城市化带动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加快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信息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文化中心。
  一、构筑现代化国际大城市框架是新世纪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青岛的发展处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作为工业化发展的后发国家,要在较短时间内走完工业化先发国家几百年走过的道路,必须选择大城市圈的发展模式。只有大城市圈的集聚、辐射效应才能带来工业化所需要的发展效率,只有大城市圈才具备参与世界分工合作所需要的功能和规模,只有大城市圈才具有参与全球性的城市间竞争的综合实力。青岛要在重要战略机遇期有更大的作为,做到领先一步,跨越式发展,必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和全国城市竞争与合作中找准定位,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框架。
  从世界城市发展规律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人均GDP达到1500——2000美元时,城市规模和数量随之进入快速扩张时期。青岛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初级阶段的积累过程。制造业基地初具规模,产业体系渐趋完善,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具备了一定的经济综合实力和城市竞争力。进入新世纪,与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要求相比,目前城市的承载能力、容纳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虽然经过92年东部开发和94年区划调整,青岛已经由原来的带状港口城市拓展为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和较强辐射能力的品字型开放城市,但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全省对外开放龙头,在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聚集效应、辐射带动作用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树立新的发展理念,进行战略性的空间布局调整,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的综合功能,面向环渤海乃至东北亚,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时代赋予青岛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对青岛提出的更高要求。
  二、实现城市空间布局理念的新突破,努力形成推动城市长远发展的战略框架
  着眼于城市长远发展,认真借鉴吸收国内外沿海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了“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发展框架,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空间布局和生产力布局调整,实现城市功能与空间规模、经济规模与效益的同步优化与放大。这种以交通纽带为轴线发展城市群,构筑现代化国际大城市框架的新思路,充分借鉴了国际区域与城市规划“发展轴理论”的最新理论成果,符合青岛城市发展的实际。它使我们突破了城市框架体系的规划设计上大多沿用“摊大饼”的发展模式,改变了沿中心城区周边一圈、一圈地向外沿拓展的旧做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市功能之间不协调而产生的“城市病”。以青岛、黄岛、红岛建设作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极,以滨海公路作为连接沿海充满发展活力的重点区域的轴线,沿线数个功能互补的卫星城组团发展,就可以形成基本覆盖青岛带状地域的沿海经济带,使建设现代化国际大城市框架成为可能。
  “三点布局”。 建设现代化国际大城市框架体系,必须依托功能完善、优势突出的增长极,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优化功能,协调发展。从青岛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功能布局看,应以老市区为中心,推进青岛、黄岛和红岛区域三大组团环胶州湾发展,使之成为主导、带动大城市发展框架的增长极。推动周边区域形成发展的特色优势,构建布局结构合理的城市大框架,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线展开”。依托港口和海洋优势,青岛沿海地区已经成为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局限于老城区的狭窄空间,简单地向周边辐射,不仅能力有限,还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改变围绕中心城区平面辐射式扩展的“同心圆”发展模式,以交通轴线为纽带,重点发展沿海一线,使之成为最具活力的城市经济带,可以更有效地放大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的集聚辐射效应,实现城市规模的扩张和能级的提升。
  “组团发展”。按照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梯次联动的原则,以组团的形式发展城市群,这是国际大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立足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城市框架的现实需要,我们必须在推进“三点布局”、“一线展开”发展战略的同时,推进各具特色的区域组团发展,同时深度推进5个县级市向都市新区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心。通过完善空间布局,不断增强大城市群的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形成与美国西海岸相似的城市分布形态,最终形成一个组团式滨海带状城市群。
  三、构建设现代化国际大城市框架的工作举措
  1、以老市区为中心推进青岛、黄岛和红岛三大组团环湾发展
  青岛老城区和东部新城区,要以迎办“奥运”为契机,依托完善的商务办公设施,便捷的交通、通讯、市政设施和优美的城市环境,建设集金融、商贸、中介、文化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商务活动中心区。重点发展旅游业、金融保险业、现代传媒业等现代服务业。加快中山路及周边区域的综合改造和旧城改造力度,解决好城市南北差距和东西平衡问题,实现均衡发展。挺进西海岸,实施经济重心的战略西移。以启动前湾港为契机,将集装箱、造船、汽车、炼油等一批大项目放在西海岸。发挥开发区、保税区的开放优势,集聚海尔、海信、澳柯玛等一批现代工业园区和外资大项目,逐步在西海岸形成国内大企业工业园、国外大企业工业园和民营大企业工业园,带动西海岸的繁荣与发展。依靠港口的经济拉动,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发展大进大出的出口加工业、现代物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建设“万国码头”,形成经济多极增长的局面。依托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把建设自由贸易港区作为新一轮扩大开放的先机。以海洋科研、出口加工区和物流园区建设为启动点,适时开发红岛,加强规划控制。加快编制包括环胶州湾区域发展规划,以滨海岸线为依托,沿线按照组团布局和生态环境原则,突出区域经济特色,使海岸带成为拉动青岛经济增长的资源密集区和产业隆起带。
  2、以滨海公路为轴线,建设与中心城区紧密结合、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卫星城功能区。遵循城市人口规模集聚、生产生活要素集聚的发展规律,立足于青岛滨海城市发展的区位特征和城市特色,按照城、路一体,街区、景观、交通功能相统一的原则,从胶南市的琅琊台一带起,经过规划建设的海湾大桥、崂山,延伸到即墨市田横岛,形成一条300多公里长的滨海公路,使之成为城市重要的交通大路、景观大路、生态大路和街区大路。依托滨海公路轴线,使中心城区的优势功能放大扩展,各具特色的卫星城功能区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城市空间布局和生产力布局调整,并由此向内陆延伸,形成产业聚集、功能辐射、旅游观光的经济带。
  3、以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为着力点,推动周边县级市向都市新区方向发展,带动重点小城镇迅速壮大
  一是大力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继续推进1个中心城市、5个次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三个层次的城市化发展体系,加大即墨、胶州、胶南、平度、莱西建设中等城市的工作力度。充分发挥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的辐射作用,畅通一小时经济圈,拉近滨海发展组团间的时空距离。二是大力实施工业化带动战略,建设优势产业经济带(区)。胶州、胶南、即墨要融入全市大工业体系建设中,承接世界制造业转移,建设青岛新的制造业和配套产业基地。平度、莱西要加快工业化进程,同时发挥自身优势,建成农产品出口加工区和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因势利导,引导和扶持优势产业连片植入,实现若干城镇在产业链条上的对接,构筑特色产业功能区。三是大力实施国际化促进战略,提高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领域和层次。坚持利用外资与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经营城市相结合,加大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奥运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利用外资的力度,吸引跨国公司在青岛建立研发基地、生产基地和区域性营运基地。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把青岛建成国内同类城市中商务成本最低的城市,成为大企业、大商社的聚集地。
  4、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
  一是牢固树立城市是资源的观念,进一步增强经营城市的能力。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大市场取向的改革力度,进一步扩大经营城市的领域,不断增强城市发展的新活力。要树立
  “做名牌城市”的理念,在公共服务、会展节庆、社会事业、城市建设、精神文明等领域培育城市品牌,把“青岛”这个城市品牌做优做强。要自觉运用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新经济的发展思路,认真研究建设特色城市、经营特色城市、管理特色城市的新思路,新举措,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经营城市的水平。二是牢固树立特色是优势的观念,不断提高变发展潜力为发展优势的能力。学习借鉴中外名城发展经验,坚持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充分展现青岛“山、海、城”浑然一体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城市风貌。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增强城市文化气息、提升城市艺术品味,把青岛建设成为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海洋文化氛围、国际化文化气息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充分体现对时代精神的理解和把握,努力使“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特有风格成为青岛永恒的象征。三是牢固树立决策是关键的观念,努力增强管理现代化国际大城市的能力。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环境是生产力的观念,增强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总揽全局、运筹帷幄的能力。要处理好城市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切忌不顾条件,急于求成,更不能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