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城市文明、“人文奥运”、城市管理相结合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3-04-29 来源 : 市委政策研究室
字体大小: 打印
  市第九次党代会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创建文明城市为总抓手,以培育“四有”公民为根本任务,将城市文明、“人文奥运”、城市管理紧密结合,努力培育一流的市民素质、人文环境、服务水平、社会风气。这就使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具体。
  以创建文明城市为总抓手,将城市文明、“人文奥运”、城市管理紧密结合,对于加强我市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树立城市新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坚持城市文明、“人文奥运”、城市管理紧密结合,体现了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抓住奥运机遇,在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内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党代会确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要求我们在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全体市民的整体素质。创建文明城市、推进人文奥运、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突出了我市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特点,抓住这些特点,就可以使精神文明建设深入人心,落在实处,收到实效。其次,坚持城市文明、“人文奥运”、城市管理紧密结合,是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的需要。一个城市,没有发达的经济,就没有地位;没有高品位的城市文明,就没有凝聚力。坚持城市文明、“人文奥运”、城市管理紧密结合,不仅能够使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实现“量”的飞跃,而且能够促进“质”的提升,从而最大限度延续青岛的历史文脉、凸现青岛的城市个性,增添青岛的城市魅力。第三,坚持城市文明、“人文奥运”、城市管理紧密结合,是提高市民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城市文明最根本的是人的文明。如果说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是现代化国际大城市的外在形象,那么市民素质则是现代化国际大城市的内涵和底蕴。只有坚持城市文明、“人文奥运”、城市管理紧密结合,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市民的素质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才能为建设有特色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近几年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提高人、教育人、塑造人贯穿于创建文明城市全过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市民文明素质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市民素质的提高。坚持把建设优美的城市环境作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城市形象的提升;坚持把推进社区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作和民心工程,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友爱的新型社区,促进了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坚持把开展“创服务名牌、树青岛形象”活动,作为推动行风和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创服务品牌,弘扬企业文化,提升服务水平;坚持把繁荣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挖掘、弘扬富有青岛特色的海洋文化、啤酒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质。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等荣誉称号。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我市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尽人意的地方。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坚持以创建文明城市为总抓手,在贴近时代、围绕主题、突出特色、狠抓落实上下功夫。突出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1、抓住承办奥运项目的机遇,提升城市品质。要通过建设奥运项目、搞好奥运宣传、组织好迎奥活动,提高整个城市的品位和文明程度。通过迎奥振奋人心,使每个参与奥运建设的人都感到无比光荣,使每个投身迎奥活动的人都受到深刻洗礼,最终使全市人民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劲头、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生机活力;通过迎奥凝聚人气,吸引更多的目光关注青岛,吸引更多资金涌向青岛,吸引更多的人才聚集青岛,推动青岛成为人人羡慕之城、人人向往之城、人人赞誉之城;通过迎奥改善环境,实现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同步提高,做到天更蓝,水更清,树更绿,城更美,人更文明,社会更和谐;通过迎奥提高人的素质,充分汲取奥运精神精华,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弘扬社会文明新风,提高整个城市的包容性、容纳力和外向度。
  2、大力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提升居民素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中心,突出抓好党政干部队伍、企业家队伍以及全社会的学习,着力提高学习型的干部素质、学习型的企业家素质、学习型的市民素质,突出抓好基础教育、全面教育、终身学习体系三个环节,努力建立社会化、开放式、广覆盖的学习系统。抓好学习型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村镇、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抓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促进资源共享,引导全社会树立人人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终身学习理念,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竞争能力。
  3、熔炼城市精神,塑造城市灵魂。要把培育城市精神作为弘扬民族精神的具体实践,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青岛特点。通过舆论引导,大力宣传和弘扬城市精神;通过重大活动来提炼城市精神;通过推出重大作品、重要艺术形象来表现城市精神;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来引领城市精神;通过建设重要的城市景观来展现城市精神。在“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指导下,着力塑造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青岛精神,积极倡导开放创新、诚信和谐、文明向上的城市风气,使越来越多的市民具有宽广的眼界、博大的胸怀、高远的追求、进取的意识、诚实的品格、文明的举止和优雅的谈吐,让“青岛人”同青岛的企业一样,成为我们城市的品牌。
  4、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推动城市全面进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改革,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加强科普工作,弘扬科学精神,反对伪科学和封建迷信。以创建现代文化名城为目标,突出海洋文化特色、建筑文化特色、名人文化特色、旅游文化特色、都市文化特色、企业文化特色建设,全面推进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工程、艺术精品创作工程、文化活动品牌打造工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文化人才高地构筑工程、基层文化建设工程、文化产业培育工程。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建立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工作,加强互联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5、坚持高效能管理,塑造良好城市形象。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努力实现城市管理的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方法创新和技术创新。坚持科学管理,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强化社区管理功能,推动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和事权下放,积极构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健全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完善综合执法管理体制;引入竞争机制,推进城管理作业市场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加强对城市规划、生态、能源、交通等诸多领域和行业的管理,推动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最大限度发挥城市管理对城市功能的完善效应、生活质量的提高效应、对外开放的集聚效应、市民素质的熏陶效应、城市形象的提升效应。
  6、健全工作机制,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建立科学有效的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机制,是确保精神文明健康发展的关键。要建立完善领导机制,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建立完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创建工作网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氛围;完善监督检查和考核奖惩机制,确保工作落实;建立完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建立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