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四论贯彻落实市九次党代会精神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3-04-22
来源 : 青岛日报记者
青岛日报评论员 市九次党代会强调,要立足海滨城市实际,加快构筑“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的城市发展框架,以老市区为中心推进青岛、黄岛和红岛区域三大组团环湾发展,以滨海公路为轴线建设与中心区紧密联系、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卫星城功能区,以产业聚集、人口集中为着力点带动重点小城镇迅速壮大,推动周边县级市向都市新区发展,加快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信息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文化中心,尽快构筑起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框架。这个布局对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化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是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最大的结构性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可以预见,城市化将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
城市化的重点在农村,在于减少农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这是世界各国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经验。我国的实践也表明,工业化与城市化脱节,GDP中农业比重下降而农业就业人员增加的巨大反差,无疑是抑制农民实现增收愿望的最大障碍。农民增收的困难,与其城市化进程的缓慢有着直接的联系。结合我市实际,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必须强调走青岛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产业聚集式的城市化。
“产业聚集式的城市化”主要是相对于传统城市化而言的。传统城市化的特点是人口聚集,产业聚集式城市化的特点是通过产业聚集带动人口聚集,它更多的是指乡村小工业的集聚,或是城市边缘的新兴产业群落的快速崛起。
任何区域,无论大小,它的全部产业在宏观上要求组成一个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聚集体,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聚集效应。没有集中就没有规模效益、没有产业的合理组合与资源的合理配置,更不可能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因此,调整产业布局,建立乡镇工业小区(或民营经济区),已成为规模经济的必然要求。
所谓工业小区,就是在合理规划的前提下,有组织有重点地选择生态地理条件、环境资源条件以及市场条件适宜的区位,建立工业开发区,重点扶持和集中管理乡镇工业的发展。它是改变乡镇企业布局分散,摆脱社区经济封闭状态,使之逐步形成集约化规模经济的主要形式。
建立工业小区具有多重意义。工业小区的建设有利于那些具有充分合理性和发展潜力的小城镇迅速成长为经济中心,率先成为小城市甚至大中城市,从而改变目前农村工业化的非城市化特征;有利于政府对农村工业的宏观管理和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有利于减少耕地占用,遏制农村环境污染的广泛蔓延;有利于先进工艺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减少企业的非生产性投入。
工业小区的发展将使大量的农村专业市场涌现,与此同时又带来了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业、金融业与房地产业的发展,并逐步成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卫生、商业和交通的中心,从而形成具有较大规模的“农民城”。这在扩大农民就业的同时,将诱导更多的农民异地转移而定居工业小区周围,从而成为新“市民”,在实现农民身份变迁的同时,将大大加速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同步进程。
在加快构筑“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的城市框架,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发展拉动原则、规划先导原则、生态标准原则、突出特色原则、经营城市原则、综合平衡原则、科学管理原则。只有坚持这些原则,才能保证这一进程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