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富民强市的经济基础 代表热议“三个基地”和“三个中心”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7-04-10
字体大小: 打印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我市面临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在参加市第十次党代会的代表中形成了共识。
  阎启俊同志在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市未来五年将“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区域性经济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海洋科研中心”。许多代表认为,“三个基地”、“三个中心”目标的提出为我市推动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指明了方向,勾画了未来的美好蓝图。
  广大代表认为,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已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传统工业必然被摈弃。打造“三个基地”、“三个中心”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出自主创新、集约发展、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为特色的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代表们认为,建设现代服务业基地,是我市促进节能降耗和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我市适应国内外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必然趋势,是我省建设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迫切要求;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既是我市的科技优势所在,更是把青岛建设成创新型城市的重要载体。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黄岛区委书记姜杰代表认为,目前,我市在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已经走在了前列,必将成为未来经济的拉动点和增长极。要加快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实施集群化发展战略,高起点承接国际先进制造业转移,加快核心大项目与配套产业的引进和建设,打造一批高端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园区,建设融入国际产业链、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造船、汽车、机车、石油化工、家电电子、纺织服装等生产基地。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刘明君代表认为,作为一个沿海开放城市,青岛有许多优势和条件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我们应该在保持工业较快发展的同时,加大服务业发展力度,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努力争取到2012年达到47%以上。他特别强调,在农村发展服务业大有可为,服务业广泛存在于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以及开展农村专业化合作等领域。
  代表们认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要进一步完善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健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机制,建立具有青岛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市北区胶州湾新产业基地管委会办公室党总支书记、副主任陈安代表认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青岛高新区市北新产业园将立足于环胶州湾产业集聚区建设,将努力建成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一极。
  市外经贸局局长武铁军代表认为,要打造三个基地,需要更加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全社会都要营造对外开放的氛围,打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外商愿意来,来了留得住,留住后能够获得好的发展,这样的城市才更具吸引力。
  在打造上述三个基地的基础上,我市经济发展的优势将进一步得以彰显,而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家海洋科研中心将推动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符合省委、省政府建设半岛城市群战略要求,也是我市发挥金融、旅游、港口、贸易、信息、咨询、会计、律师等优势,扩大经济发展辐射力、产业带动力、服务周边地区的要求。刘明君代表认为,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除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以外,还必须在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上实现新突破,重视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谈到构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代表信心百倍。他说,2006年,青岛港全年吞吐量实现2.2415亿吨,同比增长20%,年度增幅达3700万吨;集装箱完成770.2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2.1%。在东北亚地区,青岛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已超过日本所有港口,与韩国釜山相比小有差距,已经具备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条件。近年来,青岛港在数字港口建设方面也取得长足的进步,数字化推动青岛港实现了传统港口向现代港口的转变。下一步,青岛港将继续搞好规划,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为把我市建设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作出贡献。据了解,目前,我市港口货物吞吐量的提升主要靠挖潜改造实现。但明后两年,随着我市新建集装箱码头的启用,以及流亭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启用,我市港口航运、航空货运方面也将随之获得长足发展。
  代表们认为,我市海洋科研力量雄厚,在未来的发展中,要突出国家海洋科研中心地位,建设一批重点科研基地,积极领衔和承接国家重点计划项目和示范试点任务,特别是发挥海洋优势和人才优势,依托国家海洋科学中心,在事关国家和青岛长远发展的重点产业和领域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标准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