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构建完善的社会救助网络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7-04-06 来源 : 青岛日报记者
字体大小: 打印
  青岛日报讯 面向困难群体的城乡社会救助工作是一项庞大的民心工程。近年来,我市围绕提高社会救助效益,充分保障困难群体的生活权益和发展权益,通过建立一个体系、两个机制,寻求三个突破,构建起完善的社会救助网络。
  建立社会救助工作制度体系。本着符合本地实际、最大限度地惠及弱势群体的原则,在充分调研论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我市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决定》、《青岛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定》等有关城乡社会救助方面的制度15件;同时,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了《城市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制度实施细则》等配套细则22件,内容涵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临时困难救助、医疗救助、困难家庭子女就学生活保障、城镇困难及最低收入居民家庭住房保障等,从制度层面为社会救助工作奠定了基础。
  建立“一口上下”救助工作机制。为让救助对象能“生活托底”和“应保尽保”,我市建立并实施了社会救助“一口上下”工作机制,即以街道(乡、镇)为终端管理平台,救助对象通过街道(乡、镇)一个口子向上申请,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的所有救助款物,都通过街道(乡、镇)一个口子向下发放,使救助条件、范围、内容和形式等各个方面都规范统一,有效保证了救助政策的合理覆盖。
  建立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为让困难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每年年末我市都组织民政等多个部门根据本市年度GDP增长、社平工资、人均消费性支出及物价变化等因素,确定下一年的低保标准。1994年以来,我市城市低保标准共调整了7次,由月96元提高到26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了3次,由年600元提高到1080元,形成了低保标准与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同步增长的机制。
  寻求救助方式的突破。我市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立足本职,为民解困,不断创新,积极探索社会救助工作新路子。“阳光捐赠救助超市”、“爱心飞扬直通车”、“手牵手联户助困活动”、“慈善门诊”、“春蕾计划”、“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暖百家心”活动、“每月谈心、每周公益”、“法律援助”等救助形式层出不穷,而以市低保中心主任刘树刚名字命名的“树刚低保热线”更是为低保群众了解政策、申办低保、监督投诉等释疑解惑,成为政府与困难群众的“连心线”。
  寻求救助范围的突破。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我市各级政府以向困难群众提供最大限度的救助为出发点,相继推出医疗救助、临时困难救助、住房补助、寒门学子生活补助、困难家庭取暖和节日生活补助、孤老残生活补助等多项举措,实施全方位的救助。市南区低保户李伯茂是肢体三级残疾,妻子从小患婴儿瘫不能行走,儿子正在上中学。由于救助范围的扩大,他家既是低保户,又可以享受残疾、教育、住房救助,全方位的救助使他们一家的正常生活得到了保障。
  寻求救助效果的突破。为提高救助效果,我市民政部门着力实施“一户一策”助困工程,即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针对困难群众的技能特点和脱困愿望,找准帮扶支点,变过去“大锅饭”式帮扶为“个性化”帮扶。各区市纷纷建立的“爱心帮扶活动基地”,则通过吸收困难户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参加劳作,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使困难群众在增加收入的同时,掌握脱贫技能,已使3000多户困难家庭脱贫。日前,市民政局以“访民情进村、送政策入户”为主题,组织百名大学生开展了“百村千户宣访查活动”,被访的低保户、五保户和其他困难户对救助政策的知晓率达100%,满意率为98%,农村低保应保尽保率达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