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朝着新的方向 ——关于增强青岛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7-04-27
字体大小: 打印
  4月12日,也就是市十次党代会闭幕次日,在位于市区黄金地段的市南软件产业基地G4楼三层,一支年轻的研发团队搬进了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热火朝天地干起来。
  来者的确不“善”:有来自大学的前卫专家,有出身软件公司的研发人员,还有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的工程师,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研发“嵌入式32位SoC网络芯片”项目。基地负责人吴晓峰告诉记者,一旦成功,这将是我市推出的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SOC芯片。
  今天,无论在高校、科研院所还是在大中小型高新企业;无论是城市决策者、科技管理人员还是遍布各行各业的科技工作者,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面对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这一宏伟目标,面对以创新强市、以创业富民,以科技创新促科学发展这一崭新蓝图,我们欣喜地看到,青岛科技工作正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期。
  突破之一:培育创新源泉
  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自主创新,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改革开放近30年,青岛经济从改革推动、开放推动逐步进入到创新推动的全新阶段。今天,我市骨干产业的部分产品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科研和产业的核心技术依然缺乏。要赶超,必须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而核心技术不可能依靠引进,只有靠自主创新。
  其次,对于一个人口密集、资源匮乏的滨海旅游城市而言,资源环境条件不允许再走拼资源、拼环境、拼规模、拼速度的路子,自主创新是青岛站在高起点、瞄准大目标、实现新跨越的必由之路。
  第三,去年的全市科技大会颁布了青岛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确定了一批重大科研课题和攻关项目。一心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青岛,在产业基础、开放环境、创新体系等方面业已形成比较优势,应该而且必须在建设创新型城市方面先行一步。
  市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建立具有青岛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使青岛成为重要的自主创新基地。到2011年末,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以上,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
  众所周知,大院大所、重点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是创新的源泉,是原始性创新的主力军。2001年,我市率先在国内启动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目前市级重点实验室已达24家,真正成为原始性创新基地、产学研结合亮点、凝聚高层次人才平台和国际科技合作前沿。
  而大院大所等高端科研机构的陆续落户同样引人注目。去年9月,中科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成功落户青岛,中科院、山东省和青岛市三方签署了共建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备忘录。7个月过去了,生物能源所筹建工作进展顺利。此外,我市与中科院广州分院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双方常设联络机构;中科院广州能源所与海尔集团、青岛理工大学在新能源、建筑节能、热泵利用等领域开展合作;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有机氟国家重点实验室与青岛科技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共建“有机氟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海洋化工研究院与中科院北京化学所高分子新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先进高分子材料联合实验室”;航天部科工集团与市新材料研究所签订产业化基地建设协议……一系列大动作掀起了“争引培集”的新高潮。
  源头创新,激活一池春水。今年,我市将进一步加强创新源头建设,在培育创新源泉方面力争有新的突破。除了继续推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规划建设,力争海尔、海信和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首批进入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行列外,还将重点引进建设重质油加工新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半导体照明研发中心和高性能橡胶新材料研发中心等。
  突破之二:激活创新主体
  2006年2月,当市委副书记、市长夏耕走上全省科技大会前台,代表我市作《提高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努力发展自主品牌》的典型发言时,短短15分钟内掌声响起6次。
  当一座城市将自主创新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全力谋求突破的时候,人们再一次将希冀的目光投向青岛的大企业。
  相对于科学和人才支撑,技术支撑在我国原本薄弱,长期以来形成的研究机构“出成果,出人才”与企业“先市场,后技术”科研方针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产学研不相衔接,从而大大阻碍了产业技术进步。从国家到地方,产业技术落后以及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一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企业应该成为创新主体,这是不争的事实。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突破口,是科技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更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近年来,通过不断强化大企业的技术创新地位,提高自主品牌的科技含量,我市初步走出了一条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品牌为目标的创新发展之路,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有数字为例: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4.24%,高新技术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约为74%,拥有世界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产品数量分别居全国第一和第二位。
  以海尔、海信、青啤、双星、青钢等为代表的大企业,正在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企业研发中心形成规模。海尔投资5亿元建成中央研究院,开发超前及新领域技术,跟踪、分析和研究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超前5至10年的技术;由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863”产业化基地、国家级生产力示范促进中心和山东大学海信研究院组成,占地7万平方米的海信研发中心,从事前瞻性的关键技术研究、技术和产品研发、研发技术支持平台建设和企业全面创新。
  企业真正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十五”期间,我市大中企业的科技投入约占社会总投入的87.5%。其中,海尔研发投入为43.6亿元,占销售收入的4%;海信研发投入12.4亿元,占销售收入的5%。
  企业成为技术标准的制定者。凭借技术领先优势,我市一批企业开始牵头或参与各类国际、国内技术标准的制定。海尔防电墙技术成为我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家电国际标准,海尔“双动力”已被纳入2006年世界IEC国际标准提案。目前,海尔集团共主持制定网络家电、家居集成等4项国家标准,并参与86项国际、国家标准的制定。
  企业成为专利申请的主力军。在青岛的发明专利申请者中,企业占80%以上,授权量企业约占60%。
  企业成为成果推广和新产品开发的主体。过去5年,青岛企业平均每年开发新产品5000多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占了大半,大量新技术、新课题、新产品直接推动了软件、海洋科技、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新兴科技产业的快速崛起。
  今年的全市科技工作会再一次提出“进一步强化和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一是支持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制品领域支持建设10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二是支持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在青设立研发机构或与我市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产学研联合体等研发机构,在资源信息、晶体材料、生物制药等领域支持建设8到10家研究机构。三是支持南车四方机车、高校软控、金王等企业积极申报国家工程技术中心。
  突破之三:优化创新平台
  2005年,青岛科技大学原来的砖砌围墙被扒掉,取而代之以新颖时尚的铁艺护栏,但这似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个多月后,通过国内高层专家评审的大学都市科技园总体规划,将校区联手建设一流创新平台的雄心终于“和盘托出”。近日,当记者再次来到这里采访时,发现了不少新变化。昔日的四印旧厂房被投入巨资重新改造装修,厂区和周边环境焕然一新,连附近的李村河河道也进行了清理。青科大化学工程研究室主任李建隆教授看好这块创业平台,正忙着将自己新注册的公司搬到这里。他说:“对于初创期企业,缺资金更缺平台,有了这块地方,创新的想法就能一一实现。”
  李建隆教授看中的,正是建设中的大学都市科技园西孵化区。据四方区科技局局长张永伟介绍,目前整个园区的规划实施方案、园区服务体系、入园企业管理规定等配套体系建设基本完成,园区项目引进同步推进,基珀密封制造公司研发实验室等重点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纷纷入驻。
  自主创新,企业是主体,政府是主导。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自主创新搭建服务平台?市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大力建设中小企业创新平台”这一目标。而实际上,科技部门早已觉察到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去年便已动手规划建设。目前,已有市南的集成电路设计开发平台、城阳的新材料公共技术平台等6家平台通过专家评审。
  在市南软件产业基地内,落成不久的青岛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智腾微电子、硅盛微电子、新胶芯科技、高校软控、海尔软件等10余个项目先期进入,利用该平台从事设计开发。市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支撑服务平台一期由市科技局、市南区共同投资,政府的全力扶持,吸引了全球最大集成电路设计开发工具供应商Cadence公司将技术支持中心设在这里,并与青岛软件园成立联合实验室。青岛软控从事数字芯片开发的科研人员告诉记者,“政府搭台”为企业降低了研发成本,使得企业敢于涉足高端领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市社会科学院长期从事经济研究的一位专家认为,市十次党代会将科技发展推动科学发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给人力量,催人奋进。要全面落实和完成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我们不能期望毕其功于一役,但在当前大好的发展机遇面前,完全可以集中力量在一个或几个领域实现新突破。
  朝着新的方向突破,我们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