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补心——记“海归派”心外科医生池一凡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7-04-06 来源 : 青岛日报记者
字体大小: 打印
  时隔六年,再次采访池一凡,记者惊诧于他的头发竟已花白,显然与他42岁的年龄不符,与六年前刚从法国归来上任青岛市市立医院心外科主任时的那个年轻人也相去甚远!是怎样的付出让岁月在这位心脏外科医生身上留下了如此深刻的痕迹?
  在手术台上游刃有余的池一凡却并不长
  于言辞。经过多方了解,记者才通过他的同事之口拼出了这六年中“立体”的池一凡医生。
  回国之前,池一凡已在法国马赛第二大学医学院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并开始担任马赛Timone医院心脏外科主治医师。此间,开展各类心脏手术2000多例,其中很多手术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此境遇对于在国外的中国医生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但是,为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他还是选择了回国。2001年2月,作为特殊海外留学人员,他被我市引进到青岛市市立医院,担任心脏外科主任。
  “我是一个国家培养多年,又在国外学习锻炼过的医生。虽然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我希望带领一个团队,尽快把我们的心脏外科水平提高上去,尽可能地让那些需要手术的严重心脏病患者恢复健康、延长生命。”这就是池一凡朴素而坚定的愿望。
  与国外相比,国内在医院管理体制、设备条件和人员的配备等许多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如何将国外的先进医疗技术和管理方法吸收借鉴过来,并能与现有的条件相结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池一凡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做一个认真的学习者和积极的传播者。他一方面坚持不懈地学习国际上最先进的心脏外科技术,另一方面,他把自己在法国学习工作4年的经验、体会以及持续学习的成果、国际上最新的学术进展和科里的年轻人交流,并在院内举行了多次英语业务讲座,给大家介绍资料图片和工作录像带,讲解国外医学新进展,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
  “要做一名病人满意的合格外科医生,必须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丰富的临床经验、高超的手术技巧,更重要的还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这是池一凡的工作信念。医院为他提供了很好的住房条件,但为了方便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他搬进了医院附近的简易房。心外科的术后病人病情变化快、变化急,时间就是生命,手术医生必须随时监护。在他的带动下,全科的医生都形成了术后病人苏醒前手术医生必须日夜守护观察的规矩。有一次,为抢救一名危重病人,他和医生们在术后病人床前守护了整整七天七夜。
  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池一凡回国的第一年,市立医院心外科就采取国际先进的诊疗技术,成功开展了多例复杂疑难心脏外科手术,年收治病人由上一年的13例猛增至200余例。随后几年,他们又成功开展了多例复杂疑难心脏外科手术,多项技术填补了青岛市心脏外科领域的空白。
  为提高供体心脏保护水平,不断完善心脏移植术后防治早期排斥反应和各种并发症的方法,池一凡接受了由国家教育部和青岛市科技局联合立项的心脏移植临床科研。他们选择了心理结构与人的心脏接近的猪作为模拟手术对象。要给一头肥硕的猪进行麻醉、插呼吸机、缝合血管等,比给人做要困难得多。炎炎夏日,动一动都会汗流气喘,可为了攻克人类医学的难题,池一凡和年轻的小伙子们在闷热的实验室里一呆就是几个小时。手术结束后,个个都累得精疲力竭。但是,实验得出的经验和结论,又让他们忘情心醉。整整一夏,60头猪的试验成果,让他们关于《影响国内心脏移植效果相关因素的实验研究》顺利通过了专家鉴定,该项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开展心脏移植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准备。
  作为公立医院的医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不可缺少的。为了让病人能够花较少的费用得到合理的治疗,池一凡和他的同事们付出了种种努力,比如提高诊断诊疗水平、降低住院天数、避免不必要的检查等。在青岛市卫生局组织的抽查评比中,市立医院心外科“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手术费用和住院天数在全市8家医院中是最少的。为了救助更多无钱看病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去年,池一凡又积极建议,在该院开展了“以爱补心”救助行动,用比较低的费用为贫困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目前,已有150余名先心病儿童在此次行动中受益。
  在一次新年致辞中,池一凡满怀深情地说:“每当我看到病情复杂、丧失了信心的病人经过我们的手术后获得新生,重新找回生的希望的时候,我就感到无比的快乐。作为医生,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幸福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