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三件大事构建发展平台——访胶南市委书记张大勇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4-08-16
来源 : 青岛日报记者
随着在胶州湾西岸建设青岛经济发展重心战略的实施和滨海交通大道的规划建设,青岛西海岸掀起了新一轮开发开放的热潮。面对着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经济重心建设中胶南市应怎样定位、怎样发展?辞旧迎新之际,胶南市委书记张大勇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张大勇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他说,200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也是继往开来,乘势前进,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关键一年。对于胶南来说,又面临着在西海岸建设青岛经济发展重心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如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实现胶南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的、首要的课题。胶南市2003年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统揽全局,紧紧围绕青岛市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构筑有特色的国际大城市框架和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三件大事”,抢抓战略机遇,抓住发展第一要务,突出临港经济、海洋经济和旅游经济“三大特色”,集中力量抓好大工业、大园区和大项目,实现对外开放、临港经济和城市建设“三大突破”,推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主要发展目标是,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90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地方财政收入64248万元,增长20.8%;农民人均纯收入4480元,增长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0亿元,增长44.3%。
围绕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张大勇分析,胶南具备发展港口、海洋和旅游三大特色经济的条件。胶南拥有138公里的海岸线,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前景广阔。胶南拥有有待开发的宝贵旅游资源,必将成为青岛大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胶南临近前湾港,发展腹地大,一些项目的龙头可能在黄岛,但项目的龙身和龙尾大部分要在胶南,这里必将成为青岛重工业的重要配套基地和加工区。胶南经济的一个重要定位,就是充当青岛构建新型大工业体系的配套、服务基地。围绕这一定位,胶南将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围绕“三大特色经济”,依托“四大工业基地”,重点引进、培育、壮大汽车、修造船、石油化工、橡胶等临港产业,加快发展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优势产业链,构筑新型工业格局。
张大勇告诉记者,当前胶南市正在突出抓的一个大项目,就是青岛临港经济区的规划建设。该区域位于同三高速公路及其疏港连接线交接处,占地63平方公里,将尽快建成青岛工业大项目的配套服务区、现有工业企业的“二次创业”区、新兴产业的“孵化”区和外向型出口加工区。今年要完成6平方公里起步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围绕构筑有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框架,张大勇说,大城市框架的构筑意味着今天的胶南就是明天的青岛。他进一步阐述,这个框架的“脊骨”就是滨海交通大道,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胶南放在大青岛的格局下高起点定位和规划,尽快与青岛相衔接,尽快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优美、最适宜创业人居的生态旅游城市。张大勇告诉记者,胶南的城市发展要坚持工业带动、滨海特色和生态原则,引入先进规划设计理念,完成临港经济区、“一线”、“一圈”和沿线6处小城镇及同三高速公路出口经济园区的规划。同时要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实施以滨海大道、城区电网改造和道路综合整治及东部城区供水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积极争创国家卫生城和环保模范市。
围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张大勇认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产业、智力和人才等诸要素,而其中环境至关重要。环境主要指政府效率、廉明程度和法制环境。胶南要从软硬环境两个方面来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当前要着力提高政府效率,提供保障诚信的法制环境,体现诚信的金融环境。他特别强调了金融环境的重要性,认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胶南的市属工业下一步要继续做大做强做高,全面提升竞争力,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强大支持,离不开良好的金融环境。要实现银企双赢,政府应该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