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经贸大门的“敲门砖”写在2005德国周结束之际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5-04-24
字体大小: 打印

  昨日,2005中国青岛德国周活动圆满落下帷幕。在短短七天时间里,青岛与德国在经贸、旅游、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彼此间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为今后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经贸合作与交流奠定了基础。

    内容丰富距离拉近

    德国不仅是青岛对外经贸合作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也是青岛叩响欧洲大门的“敲门砖”。所以,在当前大力倡导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与质量的新时期,对德招商理所应当地成为青岛的一个重要战略。

    作为新战略的开篇,18至24日,青岛市首次成功举办了德国周活动,这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都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围绕“交流、友谊、发展”的主题,本届德国周精心组织了两大板块共25项丰富多彩的活动。经贸合作活动主要进行了德国智能建筑和能源技术论坛暨展示会、电子信息研讨会、企业对口洽谈会、巴伐利亚-青岛合作说明会、德国巴伐利亚州投资旅游说明会、环保科技项目合作研讨会暨产品展示会、在青德资企业市长见面会、企业参观等内容;文化交流活动主要进行了高校学术交流会、青岛旅游奥运展、德国职业教育展等内容。

    德国周举行期间,共有200多名德国客人参加,德国驻华使馆、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都派出了代表,德国巴伐利亚州经济交通部部长威斯豪耶博士率领70多人的代表团来到青岛,其规模是历史上最庞大的一次。德国周期间,共签约5个项目,投资总额3114万美元,协议外资2654万美元。

    德国周拉近了双方的距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德国客人因为第一次来青岛,没想到青岛是这么现代化的一个城市,没想到青岛与德国有如此广泛的联系,也没有想到青岛人民是如此的热情友好,他们对青岛备感亲切,对青岛发展的潜力感到惊讶,表示一定要寻找机会来青岛发展。

    搭建平台全面交流

    本次德国周在活动安排上不求大而求精,不求热闹而求实效,针对中德文化、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根据在青德国人较少、投资规模不大的实际,总结举办韩国周、日本周、瑞典日等活动的成功经验,瞄准双方共同点,重点促进双方交流和增进了解。

    在板块活动安排上,德国周也并没有刻意突出经贸活动,而是通过文化教育、文体活动,广泛加强德国来宾对青岛的深入了解,增强青岛与德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建立密切的联系。

    德国在现代技术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对我市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互补作用。所以,本次德国周把学习和引进对方的先进技术作为重点之一,德国的ag生物技术识别技术公司和威琅电气等一批高科技公司都来到青岛参加活动,德方还在青岛大学主办了k+p公司慕尼黑机场设计和其它建筑设计成果展。此外还举办了多项学术活动,包括第二届中德智能、绿色建筑论坛暨展示会、电子信息研讨会、高校学术交流会、“水与阳光”环保科技项目合作研讨会暨产品展示、“德国建筑与青岛”主题论坛、高校技术开发与技术转让研讨会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活动,不仅为众多中德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同时也将对青岛引进国际最先进的工艺和技术、提升我市科技水平产生积极影响。

    对德招商转变思路

    德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gdp在世界上排名第三位,在欧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其机械制造业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以前由于地理和文化的差异,德国在青投资规模、数额都不大,在青岛的德国人数也很有限,双方的相互了解也还有待深入。

    副市长于冲指出,加强与德国的合作,实际上就是建立起一座与欧洲的桥梁,青岛就可以德国为中心扩大与欧洲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吸引欧洲企业落户青岛。

    通过德国周活动的举办,使我们与德国企业界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体会到德国不仅在技术方面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在投资理念上也与其它国家有较大的区别,一是以市场带动投资;二是投资本土化;三是理性投资,注重成本分析。长期从事对德招商的德国泛诺美纳国际合作公司负责人也提出,对德国招商还应在细节上下功夫,不仅要确保每个环节的诚信履约,而且要与国际接轨,把功夫真正用在“刀刃”上。

    市外经贸局有关负责人认为,今后在对德国乃至对欧美招商都应该适应这种特点,提高针对性和成功率。首先,对德国的经济贸易合作和投资促进工作,不能停留在表面上,不能搞运动,要做深入的工作,制定相应的政策,吸收德国企业进入青岛;其次,要长远规划,注重质量、效益,不能只看数量、规模,对外资的行业性质和地位都要有所选择,要发展高科技和循环经济,从而带动我市建立完善的产业配套和可持续发展;三是要利用德国的技术优势实现互补,重视技术引进和全新理念的引进,走引进、消化和吸收的路子。德国众多中小企业都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是世界上公认的环保做得最好的国家,与德国的交流合作有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