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未来”筑起屏障———平安山东看青岛系列报道之四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5-11-02 来源 : 市综治办
字体大小: 打印

  在基层平安创建中,山东省青岛市时刻关注着对青少年的教育,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作为构建平安和谐青岛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全面实施“情系未来”工程,在全市范围内构建起社区、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管理教育工作机制,社区帮教、学校管理和社会服务三个环节协调发展,筑起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预防屏障,全市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连续三年保持了下降趋势。

  社区建起青少年档案

  青岛市不断强化社区的功能和职责,使社区在青少年教育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和错位,成为弱势青少年、问题青少年温暖的“家”。针对不少家长对子女教育感到不知所措、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等问题,青岛市建立了一批社区家长学校,指导他们掌握好对子女教育的方式、方法。在此基础上,他们组织开展了“两代人健康上网”、“父子(母女)同读一本书”等活动,提高家长的素质和修养,促进积极健康的家庭教育。仅在青岛市四方区,这样的社区家长学校就有41所,家庭教育辅导员一百多名。

  关注问题青少年、弱势青少年,是各个社区对青少年教育管理的重中之重。他们广泛开展了“青少年犯罪零社区”创建活动。针对单亲家庭青少年、残疾青少年、贫困学生,他们建立了“爱心计划”档案,通过开展“结对帮困”及“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进行帮扶和鼓励。仅今年上半年,市北区就为一百多名家境困难和亟须帮助的青少年开展爱心活动26次,捐款捐物两万余元。针对社区内的闲散青少年,该区建立了“红色预警”档案,及时掌握他们的情况,实行动态化管理,组织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和行为纠偏,防止他们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对社区内的刑释解教青少年,市北区建立了“回归绿洲”档案,实行“一人一卡”管理,依靠社区的力量进行安置扶持,并组织志愿者对刑释解教青少年开展思想帮教和引导,直到他们健康地走向社会。
警教共建“平安校园”

  学校是青少年教育管理的主阵地,也是青岛市“情系未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通过警教共建,抓防范、抓教育、抓整治,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公安部门与教育部门层层签订“平安校园”协议书,明确各自的职责,加强工作配合,每个学校都设立了警务工作站,由1至3名民警负责校内治安教育和防范。

  在“平安校园”建设中,各区特别注意人力投入,并以此作为硬指标。各个学校加强昼夜值班,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在平度市,全市45所寄宿制学校全部设立了保卫科,251所小学和575所幼儿园都配备了至少1名专职保卫人员。与此同时,他们把抓物防作为硬任务。教育部门对全市学校危房开展了集中清查活动,拨出专款对学校的围墙、校舍进行修缮改造。

  仅李沧区就投入八十多万元,修缮了5所小学的教学楼。在平安建设中,技防是硬实力。青岛市在全市条件较好的学校安装电视监控设施,与公安机关防盗自动报警系统联网。目前该市已有32所学校安装了监控设施。

  为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青岛市实施“五种教育进校园”方案,使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治安教育、交通法规教育、消防知识教育纳入学校的年度教学计划,定期开展教育。自今年4月开始,胶州市给12所学校、近3万名学生举办消防知识讲座,组织逃生演练,学生的自救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维护好学校周边的治安秩序,是青岛市开展“平安校园”活动的重要内容。今年3月,青岛市对学校周边的治安环境进行了拉网式清查整治,共整治治安乱点56处,取缔“黑网吧”8处,破获针对在校学生的违法犯罪案件21起,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
外来青年温暖的家

  针对外来务工青年的工作、学习现状,青岛市整合社会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并积极提供职业技能服务、劳动就业服务、法律维权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目前,各区市普遍成立了“青少年维权岗”,无偿为外来务工青年追讨工资。在崂山区,这样的“维权岗”就有19个,今年以来代理案件76起,追讨拖欠工资近四万元。全市共创建国家和省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27个。

  提高外来务工青年的自身素质,是“情系未来”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青岛市依靠社会力量成立了青少年法制学校、法律服务站、青年中心等培训机构。四方区以社会化、项目化运作的方式,成立了“红叶谷”青年中心、德利丰美容美发学校、松井时装公司打工者夜校、海政法律中心等,为外来务工青年开展商品营销、酒店服务、服装设计、美容美发、法律常识等专题性培训,参加培训的人数超过了两万人次,1600余人取得了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