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区实施“六个第一工作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成效明显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5-12-09 来源 : 市综治办
字体大小: 打印

  近年来,随着崂山区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因利益格局调整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大量增加。为此,崂山区立足实际,实施“六个第一工作法”,着力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取得明显成效。全区年均调处各类重点矛盾纠纷300多起,调处成功率达98.8%,有效防止民间纠纷引发的恶性案件2起,防止民转刑案件12起。今年麦岛片2620户被拆迁居民,有2616户在公告拆迁期限内按时搬迁,确保了投资20多亿元的改造开发工程顺利进行。

  一、把握第一时间,进一步畅通诉求渠道。崂山区各级领导干部坚持把第一时间用于接待群众,解决难题,化解矛盾,建立起以主要领导同志为主的党政成员轮流公开接待制度,各街道领导班子成员每日在规定时间内到岗,谁接待、谁包案、谁办理,在第一时间内接待、调查、处理和答复,避免了重答复、轻落实甚至只答复、不落实的现象,有效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

  二、打好第一基础,建立起巩固的前沿阵地。在抓好农村社区这个第一基础同时打造了四个新基础:一是打造了新的干部基础。结合农村第七次换届选举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使一大批群众拥护的干部走上社区两委工作岗位,公开选拔了1000多名农村优秀人才,充实了农村社区干部的后备力量。二是打造了新的制度基础。创新《社区重大事务民主决策办法》、《社区采购管理办法》、《社区工程建设项目发包办法》“三项制度”,大大减少了因办事不民主、不公开、不透明引发的矛盾纠纷。三是打造了新的法制基础。积极开展“法治社区”和“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使群众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维权。四是打造了新的工作基础。各街道全部建立了综治、司法、信访、调解四位一体的“联合办公、联合接访、联合排查、联合调处”工作机制,形成了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合力。

  三、坚持第一方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树立群众观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面对面、心交心。一是沉到一线为群众。开展了以54个部门、单位参与的“包一个村庄,帮助建设一个好的村级领导班子、建设一支好的党员队伍,促稳定、促发展、促村级规范”为主题的“包村双建三促”活动。二是换位思考当群众。在麦岛片拆迁改造过程中,对2600余户居民逐户走访征求意见,最大限度维护群众利益,拆迁安置工作顺利完成。三是耐心工作待群众。做到百问不烦、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帮、有事必办,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

  四、掌握第一信息,超前化解矛盾隐患。围绕建立起快反应、快介入、快化解的工作机制,加强了制度建设。一是 “绿色通道”制度,将区委书记信箱、区委联系电话、区长公开电话、区信访局电话及电子信箱向社会公开,打造出社情民意一路畅通到领导的“直通车”。二是定期上报制度。成立了区、街道、社区(企业)三级矛盾纠纷隐患排查调处网络平台,实行区每月、街道每半月、社区每周三级定期排查矛盾纠纷上报制度,实现了全区排查调处无盲点。三是主动登门走访制度,超前化解矛盾纠纷,掌握了工作主动权。四是 “一信通”制度,实行群众写信、政府买单的“绿色邮政”。五是信息员制度,保证情况早知道、工作早介入、问题早解决。

  五、突出第一责任,提高排查调处绩效。坚持稳定工作领导抓、抓领导,层层建立领导责任制、责任查究机制,形成一问到底、一抓到底、一办到底的工作格局。对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大矛盾纠纷实行包协调处理、包督查落实、包回访稳定的领导包案、亲自处理制度。

  六、抓好第一要务,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近年来,崂山区着力建设区域性“五个中心”和“四型城区”,总投资400多亿元的高新技术、旅游度假、商贸、旧村改造等项目陆续开工。在农村,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农村社会养老、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线等社保制度,大力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条件,建立起农民健康电子档案和免费体检制度,解决了群众实际困难,缓解了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