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响“双拥模范城”城市品牌
长期以来,青岛市委、市政府和驻青部队领导机关把双拥工作当作事关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政治任务,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双拥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不断更新观念,提出新思路,出台新措施,解决新问题,建立健全了双拥工作机构,形成了市、区(市)、街道(乡镇)三级与社区、行业、社团纵横交错、上下一致、左右联动的拥军服务网络,使双拥工作始终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青岛市连续五次被全国命名为“双拥模范城”,12个区市中,有10个区市跨入省级“双拥模范区(市)”行列,为青岛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双拥”工作是“一把手”工程
双拥工作事关国家兴旺和民族安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政治任务。青岛市始终坚持把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自觉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部门负责同志具体抓。市委常委会、市长办公会都有双拥工作的议题,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会、市委常委议军会、军地联席会都专门研究双拥工作,部队战场建设、战备训练、后勤保障、生产生活、军转安置、军嫂就业、优抚优待等都是书记市长关心的问题。
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做到领导变动,“一把手”抓双拥不变,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阎启俊一上任,就走访了驻青部队领导机关,召开了军地座谈会,并对全市双拥工作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及时调整补充了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和成员,确保双拥工作坚强的组织领导核心。组织召开了全市双拥工作会议暨再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动员大会,进一步明确了创城工作意义、目标和任务,增强了全市军民做好双拥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2005年“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演习,市委副书记、市长夏耕亲临现场、坐镇指挥,确保演习支前保障工作万无一失。各区市、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工作,密切配合,演习获得了巨大成功。
军地双方互办实事,是我市双拥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把军地联席办公会作为双拥工作一项重要制度,每年,都集中解决一批军地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2003年以来,军地联席办公会确定军地互办实事135件,军地各责任单位坚持“特事特办、好事多办、急事快办”的原则,工作不推诿、不拖延。市双拥办及时跟踪督查,召开军地协调会,认真落实会议确定的事项。对一些解决难度大的问题,市长和分管市长亲自出面,直接与部队高层领导进行协商,召开协调会或现场会认真解决。经过军地双方共同努力,135件实事军地都达成共识,得到妥善解决,另有80多件军地双方提出的问题也得到了及时的协调和解决。
民拥军 积极支持部队建设
三年来,青岛市各级认真落实市委领导指示要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双拥工作,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把支持部队建设作为份内工作,积极解决军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扎扎实实地为驻青部队和广大优抚对象排忧解难。
驻青部队军事训练任务重,战场建设、战备施工任务多,而且工期紧,标准高,要求严。为保证部队战备训练和国防工程任务完成,各级党委、政府积极为部队提供帮助和支持。为提高预备役高炮师军事训练质量,青岛市委、市政府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2006年,各级政府、部门积极为部队战备训练提供支持和服务,走访慰问演习部队官兵,赠送慰问金、慰问品100余万元。着眼部队训练和信息化建设需要,三年来,我市各区市累计向驻青部队赠送电脑600余台。市财政在前期已投入200万元用于支持部队建立电脑学校基础上,2003年以来,每年投入科技拥军经费用于支持部队建设电脑学校。目前,已在驻青部队建起30个电脑学校和3所外语学校,约5000名官兵接受过培训。2006年,市级财政拨专款,购置电脑和配套设备,启动了支持军队政工网建设工程。根据国家“援建军营图书室,共建学习型军营”活动要求,2006年,我市又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共援建了54所图书室,黄岛区被国家民政部评为“援建军营图书室”活动先进单位,市双拥办被评为省“援建军营图书室”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市优抚医院被评为省“援建军营图书室”活动先进单位。
2006年,市政法委制发了《关于在全市政法系统实施“法律拥军”切实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的意见》,在全市政法系统开展了严厉打击侵害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的各类犯罪,依法及时妥善审理涉军民商事纠纷活动。采用组建拥军法律服务团、开通“12348拥军法律咨询服务专线”、设立拥军警示教育基地、发放拥军法律援助卡、建立军地纠纷调解委员会等形式,形成了军地联动、配合协作的法律拥军工作模式和法律拥军工作网络,有力维护了军人军属的合法权益。
目前,青岛市已投入100万元帮助4个驻青部队进行餐饮社会化保障改革试点;帮助部队清退军转干部超标准住用军产房近千套,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缓解了部队官兵住房难的问题。我市还利用现有资源,对部队水、电、气、暖、通信、房产管理等向社会化转变给予积极帮助和支持。市委、市政府把驻青部队“菜篮子”建设纳入全市“菜篮子”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已连续投入资金2060万元,提供土地745亩,帮助部队建立了22个蔬菜基地、200多个蔬菜大棚,12个百头以上养猪场和3个5000只规模的养鸡场,使部队肉、蛋、蔬菜自给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为保证部队官兵就餐安全,积极开展“阳光食品进军营”活动,受到了部队官兵普遍欢迎。
军爱民 积极参与青岛市“三个文明”建设
驻青部队官兵坚持“驻在青岛,热爱青岛,建设青岛,繁荣青岛”的要求,在完成战备训练任务的同时,积极参与青岛市“三个文明”建设,在拥政爱民活动中做出了新的贡献。
三年来,驻青部队先后支援地方重点工程建设100多项,为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立下了新功。他们积极配合青岛滨海步行道建设和前海一线海域排污治理,加大前海一线部队辖区内违章建筑拆迁力度,保证了工程顺利进行;青岛市是著名旅游城市,为完善青岛市旅游资源,海军北海舰队积极做好海军博物馆重建扩建工作。为了支持胶州市科技工业园建设,济南军区先后两次向胶州市让出土地,使胶州经济得以快速发展。2005年以来,在驻青部队的全力支持下,即墨马斯特修造船建设等重大项目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青岛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期间,三总部机关和海、陆、空军首长40余人应邀来青参加,为青岛的企业和产品进入军工市场搭建了平台。
驻青部队充分发挥战斗队、突击队作用,积极参加地方抢险救灾和突发事件处理,全力保护国家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04年春天,崂山太清宫游览区、仰口风景区和北宅周哥庄村东山接连发生山火,驻青部队接受任务后,在最短时间内出动4000余人次赶赴火灾现场,将山林大火及时扑灭;青岛地区近年来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驻青部队发挥人员、装备优势,避免国家集体财产损失近亿元,抢救遇险群众数百人。2005年受“麦莎”等台风影响,青岛普降暴雨,崂山水库水位猛涨,驻青部队派出1000余名官兵日夜围坝守护,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06年,在四次山火中,驻青部队出动官兵400余人次,车辆10余台次,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06年以来,驻青部队涌现一批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英雄人物。驻青部队某部干部张荣涛在春节回乡探亲途中,4次跳入冰河,勇救3名落水群众,被中央电视台连续播报。2007年春节前夕,崂山北麓突发山林大火,双拥办接市领导指示后,迅速协调驻青部队出动官兵800余人,分5路奔赴火灾现场,奋战4个多小时,将山林大火扑灭;为大力弘扬见义勇为良好风尚,2006年3月30日我市专门召开了驻青部队见义勇为表彰大会,有9名官兵受到青岛市表彰。
建立长效机制叫响双拥模范城品牌
近年来,我市从建立双拥工作长效机制入手,明确双拥工作目标、责任和范围,制定了《青岛市双拥工作十一五规划》、《青岛市双拥工作三年规划》、《青岛市基层双拥工作纲要实施细则》、《青岛市双拥模范区(市)命名和申报办法》;确立“三会”制度(年度联席会、随机协调会、适时座谈会),形成了军地重点难点问题提交军地联席办公会研究解决,急办工作由双拥办组织协调会协商解决,督办工作、消除误解由军地座谈会沟通解决的有效模式;完善工作制度,先后制定了《青岛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职责》、《青岛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青岛市双拥办公室职责》、《青岛市双拥工作规章制度》、《成员单位联络员工作意见》等,为青岛双拥工作持续发展和实现新的跨越奠定了基础
针对个别区(市)过去存在着重机关轻基层,重城区轻农村现象,2004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双拥工作重点向基层倾斜,2005年,下发了《青岛市社区双拥工作基本标准(试行)》,规范了社区双拥工作站建设。2006年,制定了《关于加强社区和行政村双拥工作意见》,下发了《关于开展军民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的通知》。目前,全市七区在602个社区建立了双拥工作站,覆盖率达63.14%,所属五市建立社区双拥工作站28个,行政村双拥工作站86个,青岛社区双拥工作已经走在了全省的前列。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我市加大了双拥工作的调研力度,深入驻青部队和基层单位,认真听取部队官兵和人民群众对双拥工作的意见建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双拥共建工作,不断促进青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和“立足实战,构筑平战结合的支前保障体系”两个调研报告,拓宽了青岛双拥工作领域,丰富了我市双拥工作内容。平战结合拥军保障工作体系建设思路形成,保障预案正在制定完善。2007年上半年,组织了对部队和基层的双拥工作调研,调研重点是双拥办组织机构建设、双拥考评机制的建立、双拥新典型的培育和如何发挥驻军优势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民政部副部长罗平飞在青视察调研工作时说:青岛市双拥工作领导重视、认识到位、起点高、基础好,工作扎实、措施得力,双拥政策法规落实,军政军民关系融洽,特别是2005年中俄联合军事演习,充分展示了青岛市双拥工作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