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
——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以民为重改善民生综述
2003年2月24日,在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徐长聚主任代表新当选的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向全市人民庄重表示:新一届人大常委会一定要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牢记职责和使命,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发扬好传统,再创新业绩,为全市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作出应有的贡献。
五年来,庄严神圣的诺言依然余音绕梁、回荡不息;五年来,掷地有声的诺言已化为常怀爱民之心、恪尽为民之责的具体实践。
五年来,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重,制定和修订的28件地方性法规,涉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15件,占总数的53.6%;决定的21项重大事项、通过的7件人代大会议案,开展的80多项人大监督工作,大部分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
立法为民,让法律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权益
“以人为本,立法为民”。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积极处理好权力与责任、权力与义务等方面的关系,使法规更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
在立法实践中,市人大常委会注重在立法的源头推进民主立法,在制定立法计划阶段就广泛征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规,在媒体上公开征集意见;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对有关法规草案直接听取人民群众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对有重大争议、社会普遍关注的法规,召开立法听证会、网上听证会,广泛听取民意。
房屋拆迁一直是城市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拆迁群众曾既盼又怕,盼的是能尽快改善居住条件,怕的是拆迁补偿低。市人大常委会在进行三个月的调研论证后,充分尊重民意,对《青岛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对“拆迁区域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作为补偿标准等内容作了明确规定,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城市发展。
冬季取暖关系千家万户的利益,能不能让老百姓冬天过得更温暖?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领有关人员组成调研论证组,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组织专家对供热管线和调节技术等进行考察。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多方论证,市人大常委会对《青岛市城市供热条例》进行了修改。修订后的法规充满人文关怀:提升了供热温度、增加了试热期、延长了供热期限、明确按使用面积计费。
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修订的一个个法规,无不体现出以人为本、以民为重的崇高境界。
修订的《青岛市物业管理条例》,规范了停车场(库)、会所等场所的使用和收益问题,理顺了前期物业管理以及提高物业服务质量和解决物业收费问题;制定的《青岛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条例》以有效防范、控制、消灭规定的动物疾病,确保人体健康为目的,使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有了法制保障;修订的《青岛市禁止制作和限制销售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顺应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呼声,由“禁”到“限”,倡导了健康文明的民俗民风;修订的《青岛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条例》,保护了乘客及客运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一件件体现民意的法规应运而生,一件件群众欢迎的法规开始实施,800万青岛人民分享着法律带来的规范、有序、公平、和谐的生活。
关注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
五年来,特别是监督法实施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作为人大监督的重点。
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围绕群众关注的物业管理、房屋拆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视察、检查300余次,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财政、生态市建设、奥帆赛筹备以及“两院”有关工作等55个专题报告或汇报,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城市规划条例等13件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或监督调研,对发改委、文化局等15个部门的工作进行了评议,形成调研报告69个。
食品安全是民生热点,更是市人大常委会监督的重点。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并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我市食品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组织开展了药品管理法、食品卫生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进一步强化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管理和药品、食品安全管理。
为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市人大常委会相继对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等问题开展了视察,通过了“关于尽快建立青岛国医堂”的人代大会议案,提出了《关于建立城镇非医保覆盖人群医疗保障制度的议案》、《关于对不享受“劳保待遇”的老人给予医疗补助的建议》、《关于解决我市老人医疗保险的建议》等。
“打官司难、执行难”等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2005年,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了人大代表旁听法院庭审活动,部分人大代表分别到市和区级法院,对法官的庭审程序、庭审能力和形象等方面进行旁听。三年来,共旁听各类案件300余件,参评代表2442人次,增强了审判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促进了公正司法、规范执法。
为了推动民生问题的改善,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市人大常委会对老城区和城中村改造进展情况进行视察和调研,对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执法检查。2004年到2006年,市人大常委会连续3年把农村自来水工作作为跟踪督办的重点,促成了2017个村庄通上自来水,解决了138万农民吃水问题……
一道道民生难题的破解,一项项监督工作的实施,推动了依法行政,促进了公正司法,在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利益的实践中,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作用日益凸现。
情为民系,始终亲民爱民尊重人民
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始终秉承“由人民做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的理念,把以人为本、以民为重转化为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行动。
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定期看望、联系代表,征求选民意见建议。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每年都与街道居委会、困难企业建立帮扶联系。每到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市人大常委会领导都分头组织代表和机关干部走访慰问困难户;组织机关干部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为贫困地区捐款15.3万元,捐献衣物1400件,图书5100册。
体恤群众疾苦,重在帮农民走上致富路。2004年,根据市委的统一部署,市人大常委会担负起了莱西市武备镇徐丰庄村的帮扶任务。面对荒凉的村庄、负债的集体,市人大常委会选派优秀机关干部挂职,用三年的时间,协调资金360万元,建起村民致富苗木林基地、农贸市场、纸盒加工厂,建起冷风保鲜库、140多个蔬菜大棚等,使村民年人均收入增加近千元,徐丰庄村被莱西市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2005年2月2日,《青岛早报》刊登一篇社会新闻,报道一个叫“小草”的女高中生失去双亲,生活面临窘境。对此,徐长聚立即作出批示,要求切实解决好“小草”的生活学习问题。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担负起救助工作,经常看望帮助“小草”,“小草”生病了就及时护送就医,并为其购买电脑、洗衣机、学习用品等。在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社会各界和学校的共同关心救助下,2006年“小草”考入四川师范大学。
重视并加强信访工作,积极解决群众利益诉求。市人大常委会认真办理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和申诉控告,对信访群众给个“公道”,做到态度端正,处理公正;给个“明白”,对信访问题的是非、结果给予负责任的答复,认真解决应解决能解决的问题;给予“教育”,多做释疑解惑工作,引导群众不仅“信”访,更要“信”法;给予宽容,对信访群众一时一事的不理解、不礼貌多包涵多宽容。五年来,共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28608件(次),妥善处理集体访296起。
五年来,以民为重、改善民生的生动实践,让人民群众听到了市人大常委会促进青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铿锵脚步声,感受到了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看到了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先进性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