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就医,群众的烦心事迎刃而解——我市统筹城乡加速发展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综述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7-12-25 来源 : 青岛日报
字体大小: 打印
  过去的5年,我市源自公平、均衡方面的教育诉求,以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加强城乡统筹,深化教育改革,各级各类教育实现健康和谐有序发展;过去的五年,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到目前,我市已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群众的健康水平逐年提高。  
  倾斜农村:消弭城乡差别
  近年来我市投资数亿元向农村教育倾斜,让农民从中受益。一年前,我市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分项目、按比例”分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当年市、区两级财政为此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4.3亿元,其中青岛市本级财政投入1.5亿元,免除了55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今年我市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实现由收费义务教育向免费义务教育的重大转变。今年我市投入2000万元,区市投入3602万元配套,使农村小学、初中预算内生均
  公用经费达到250.15元和318.32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50%和171%,远远超过了生均90元的省定标准,充分保证了农村中小学的正常运转。
  去年以来,教师同工同酬的愿望在我市成为现实,让农村教师享受到与城市教师一样的“阳光”。为稳定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2006年市政府将统一县域内城乡中小学教师工资标准作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予以实施。市财政按2005年各市在编农村教师每人每月平均工资差额,对各市财政给予补助,其中平度、莱西补助50%,胶南、胶州和即墨补助20%,至去年底全面完成了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工资按统一项目和执行标准发放,真正实现了城乡中小学教师“同工同酬”。来自市教育局的统计显示,2006年全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人均月工资为2047.13元,比上一年提高了253.33元,远远超过了省定标准。
  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教育环境
  近年来我市始终致力于教育均衡的改革。始自2000年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工程基本完成,各级政府投入21亿元用于校舍建设与维护、改造学校设施、设备等,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旧貌换新颜。
  针对初中学校相对薄弱的实际,从2005年起,我市首先从市区开始启动加强初中建设工程,加快中小学规范化学校建设步伐。截至目前,全市普通中小学市级以上规范化学校达417所,是2002年的2.7倍,占全市普通中小学总数的32.4%;其中,49%的普通高中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更多中小学生受益于明显改善的教育环境。
  此外,我市还运用招生政策合理分布生源,市区学校均衡发展水平得到提高。2005年,扩大了一批次普通高中录取学校的范围,缓解优秀生源过于集中的现状,逐步形成了优质高中均衡分布、特色发展的局面。2007年,将青岛2中、9中、58中三所热点普通高中计划内招生名额的30%,分别均衡分配给市内四区各初中学校,缓解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择校现象,对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公平起跑: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为改善我市投资软环境,从2004年春季开始,我市在全国率先免收市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借读费,从2005年春季起逐步将这一政策扩大到全市,并坚持在中考录取、收费标准、评优奖励等方面与本市学生一视同仁。
  来自市教育局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接收新市民子女6.06万名,占在校学生总数的8.47%;其中市内四区学生2.88万名,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1.01%。换言之,在市内四区百余所初中和小学中,5个学生中就有1个是新市民子女。
  2007年,依托青岛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专门设立青岛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爱心基金”,进一步保证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
  公共卫生:“青岛模式”日益完善
  我市是国内最早推行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体制改革的城市,被卫生部作为“青岛模式”在全国推广。2003年“非典”之后,我市又适时启动了公共卫生长效机制建设,从硬件到软件全面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从去年开始,我市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点逐步转向提高应急处理能力的内涵建设、转向农村和社区、转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系统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在城市,设立了人均15元的社区公共卫生专项经费,按照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能履行情况进行考核、发放补贴。在农村,建立了独立建制的镇级公共卫生机构,设立了村级兼职预防保健员。全市共建立114个镇防保站(科),配备公共卫生人员754人;承担防保任务的村卫生室达到4606个、乡村医生5724名,覆盖全市6076个行政村,覆盖面达到96.6%。
  与此同时,我市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健全了覆盖全市的疾病监测报告体系;院前急救体系进一步完善,急救网络向镇(街道)延伸;实施了健康促进工程,建立起30个标准化的社区居民健康教育室,在医疗机构建立了5所青岛市市民健康促进基地。
  农村卫生:让农民“少花钱、看好病”
  农民的健康是医疗卫生事业的着力点之一。
  为了给农民建立起医疗保健制度,从2003年1月起,我市在部分区市试点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随后,仅用1年零8个月的时间,这项制度就在五市三区全部建立起来。此后几年,新农合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近五年来,有326.16万农民从中受益,共得到医疗费用补偿4.27亿元。同时,我市制定和调整了医疗费用补偿方案,不断完善新农合二次补偿、独生子女大病补助、特殊病种门诊报销等多种保障机制,建立了门诊医疗费减免、大病医疗门诊制度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基本建立起资助弱势群体参合的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实现了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无缝隙、全覆盖,有效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在为农民建立医疗保障的同时,我市不断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从2004年开始,我市实施了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投入资金近1亿元,为90个卫生院配齐了X光机、B超等“五大件”,完成了3119个村卫生室规范化达标,提前全面达到省政府提出的“360”工程要求。为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今年我市又将部分农村卫生院改扩建工程列入政府实事,年内将完成新建15个、扩建14个、修缮15个镇卫生院以及130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560个示范村卫生室的建设任务,全市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2004年,我市还启动了新型卫生支农服务工程;2006年,启动了镇(街)卫生院骨干和乡村医生培训工作,组织了34家城市二级以上医院的1031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面向103个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卫生下乡支农工作,对快速提升农村卫生服务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社区卫生:保障城市居民就近就医
  在探索建立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过程中,我市确定了“发展两极、调整中间、满足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思路,一方面加大区域性医疗集团建设力度,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
  目前,我市已组建了青岛市市立医疗集团、海慈医疗集团、中心医疗集团、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等几个大型医疗集团,投资近5亿元的市立医院东院门诊病房楼已投入使用,海慈医疗集团国医堂项目已开工建设。
  同时,社区卫生服务得到了较快发展。2005年,两级政府投入1400万元完成了6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化改造;2006年,完成了12个“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建设,2007年新增38个。我市现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96个,覆盖人口250.41万,覆盖率达到全市城镇居民的91.7%,实现了居民步行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的设置目标。
  为建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近几年,双向转诊、家庭医生联系人、社区基本药品零差率等制度在我市有序展开。到目前,全市共有19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与132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家庭医生联系人制度签约人数达到4.16万人,“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模式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