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群众共享和谐阳光 ——我市破解“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综述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7-12-25
来源 : 青岛日报
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三农”延伸、公共服务向“三农”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几年来,我市确立和不断巩固“城乡统筹、城乡互动、城乡一体”的发展思路,破解“三农”坚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开辟出市郊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新天地。
支农惠农政策形成体系
没有广大农民的富裕,就不是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青岛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只有农村经济强,全市综合实力才能强;只有460多万农民生活富足,才能有全市人民的共同富裕。五年来,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了4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5号文件;连续召开了4次现场直播的农村工作会议;连续4年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政策,形成了一整套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支农惠农政策体系。
2003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决定》,也就是惠农政策“三十条”,首次提出了城乡“七个互动”战略;2004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城乡互动做好郊区工作的意见》,被称为惠农第二个“三十条”,它具体制定了农业现代化、郊区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经济国际化、农村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发展政策和分解目标;之后,市委、市政府又出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也就是第三个“三十条”,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互动的力度,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
今年,市委、市政府推出第四个“三十条”。新“三十条”具有的战略意义非比寻常。它的显著特点是突出“公共”均等原则,提出将农业和农村发展纳入全市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进程当中,加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按照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保障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三农”延伸、公共服务向“三农”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并在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经济不断繁荣、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新举措。
随着政策体系的日益完善,我市支农惠农的“含金量”也逐步提升。五年中,市财政的“三农”资金投入一年高于一年,累计达到153亿元,年均增长22.4%。这五年,全市各农口部门还不断加大争取国家扶持资金的力度,共争取国家扶持资金6.8亿元用于农村的各项建设。
“三十条”政策的相继实施,效果逐年凸现,呈现出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可喜局面。据统计,今年,全市县域生产总值将达到2307亿元,是2002年的2.6倍,占全市比重超过60%。去年,郊区五市全部跨入全国百强县;而今年,五市在百强县中的排名再次前移。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继去年攀上6500元的高点后,今年继续上扬,预计将达到7430元,比2002年增加3235元。
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建设新农村的一大首要任务就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五年来,我市以提高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注重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优化区域布局结构。我市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的思路,突出抓好“四百工程”建设。 就是在全市建设100万亩高产优质高效粮食示范区;沿大沽河流域建设100万亩以设施蔬菜为主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沿平度和莱西北部山区建设100万亩优质出口花生生产基地;依托平度、莱西、胶南、崂山等果茶花卉产区建设100万亩优质果茶和花卉生产基地,推进优势产业带的形成。到今年,100万亩粮食示范区全部达到了林成网、田成方、路相通、品种优、旱涝保丰收、机械化作业的要求,农业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100万亩蔬菜示范区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其他2个100万亩生产基地建设也进入规划和启动阶段。
优化农业内部结构。突出发展园艺农业、现代畜牧业和水产业,在全市初步形成以种植、畜牧和水产三大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全市优质粮食、蔬菜、果品等优势农业不断壮大,高效设施农业已经达到55万亩。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我市充分挖掘各地自然景观、风土人文等文化资源,采取建设观光园、举办农业节会等形式,使旅游观光发展成为青岛现代农业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目前,大泽山葡萄节、田横岛祭海节、红岛蛤蜊节、崂山茶会和樱桃节等,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农事活动,有效提高了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
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市的畜牧、水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到了66%。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了6个百分点。农业综合机械装备水平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产业化经营规模也不断扩大,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5家,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50个。通过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等健康食品和名牌农产品生产能力持续增长。
让农村民众共享和谐阳光
毋庸置疑,2002年以来,是农村经济实现战略腾飞的五年,是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五年,更是广大农村群众获利最丰的五年。
在过去,困扰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农民增收难度大,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占了很大比例。二是由于“二元结构”形成的历史欠账比较多。为此,市委、市政府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中,全市提前一年实现了农村自来水化;行政村油路通达率由56%提高到了93.5%。在水利工程中,全市完成了5座大中型水库和188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大沽河等重点河道行洪能力也达到20年一遇的标准。同时,农村户用沼气、镇村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等生态环境建设都取得明显成效。
由于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均衡化,农村社会事业也得到飞速发展。全市提前一年实现了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被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使广大农民的子女也能像城市孩子一样享受到较好的基础教育。在完善农村医疗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全市完成了90处镇卫生院和3119个村卫生室达标建设工程,并按照国家标准,对45处镇卫生院进行新建及改扩建,进一步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市”正在变为现实。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大发展,共改造完善了84处镇综合文化站和2400个村文化活动室,消除了历史上镇村文化设施的空白点。
日益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也使农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目前,全市有50万适龄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民参合率达到96%。农村低保标准也由过去的600元提高到现在的1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