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自主创新的激昂乐章——青岛率先建设创新型城市综述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8-01-03
来源 : 青岛日报
有人说,青岛这座城市具有创新的秉赋。这里诞生了名闻天下的青岛啤酒,这里培育出了世界级企业海尔,这里还是令国人熟知的“海洋科技城”,首次环球科考从这里破浪起航,海带、对虾、扇贝等海水养殖“四次浪潮”从这里兴起、走向全国……
这里,创新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创新的激情一
刻不曾衰减。来自市科技局的最新统计表明,今年1-10月份,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攀升至2295亿元,同比增长2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首次超过45%。照此速度发展,全年有望达到2850亿元,这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五年,高新产业空前发展
过去的五年,是青岛瞄准建设创新型城市战略目标凝神聚气、快步疾飞的五年,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高的五年,更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空前提升的五年。
2005年和2006年,全国和全市科技大会的召开,为我市自主创新赢得大发展、实现新跨越带来了宝贵机遇。五年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和“科教兴市”战略深入人心,通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总方针,我市认真落实《青岛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在建设创新型城市大路上奋力开拓。
坚持把自主创新战略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高综合实力的关键,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五年间我市先后实施了包括创新体系建设、关键技术攻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创新人才团队建设、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等项“科技工程”,将科技工作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建设的交响,奏出一首高亢激昂的乐章。
2003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017亿元,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接下来,每年的增长幅度都在30%以上,实现了一次堪称精彩的腾飞与跨越。
与此同时,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四大新兴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软件产业,从2003年的产值不足20亿元到今年有望突破200亿元,五年增长十倍,在规模快速膨胀的同时正逐步向服务外包领域转型;新材料产业,产值从几十亿元一跃增至400亿元,环胶州湾新材料产业带为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构筑起广阔空间;海洋科技产业,产值从50亿元增长到200多亿元;生物工程产业从10亿元增长到近百亿元规模,在海洋生物、农业生物等领域均形成鲜明特色。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今年我市获国家科技奖11项,省级科技奖85项,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据市科技局人士介绍,五年前,我市获国家科技奖励数量一直徘徊在四五项左右,覆盖领域也比较“窄”,获奖单位大都集中于驻青科研院校;而现在不同了,拿奖队伍新增添了一批企业的面孔,海尔、海信、青啤、软控,“大中小”全面开花,创新水平上升到国家层面。
这五年,技术突破层出不穷
大院大所和重点实验室纷至沓来。2001年,我市率先在国内启动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目前市级重点实验室已达24家,真正成为原始性创新基地、产学研结合亮点、凝聚高层次人才平台和国际科技合作前沿。特别是去年以来,中科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正式开工建设,年底前主体工程可完工;青岛海洋与科学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方案通过国家七部委组织的专家论证,获得科技部批准筹建;深海基地建设方案获国务院批准,筹建工作全面展开;总投资7.5亿元的中海油重质油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