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寒冬”里如何应对
高校应调整教育结构,改变传统培养模式,探索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教育模式;企事业在保持现有岗位数量的基础上,鼓励新增就业岗位;大学生应该摆正心态,以社会的需求来塑造自己;先就业后择业,积累经验渡“寒冬”;完善激励措施,引导学生创业
正在召开的政协会议上,“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成为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要对青岛的就业环境有信心
市政协委员、民革青岛市委秘书长王夕源认为,青岛的经济形势相比于全国其他地区还要好一些。建议本市应出台相关政策,让企事业单位尽可能不解聘员工,在保持现有岗位数量的基础上,鼓励企业新增就业岗位,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同时,倡导创业,建立免费培训基地,通过培训,让大学生们不仅能够实现就业,更重要的是提高其就业能力。
高校调整教育结构的好时机
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新春过后,不少手握各种证书的莘莘学子早早踏上了求职之路。市政协委员、青岛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王瑞芳表示,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高校扩招后必然出现的问题。对高校来说,这是调整教育结构的一个好时机,学校应改变传统培养模式,探索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教育模式;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应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给自己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就业成功率。学生择业应该把眼光放在更广的层面上。
尝试先就业后择业
“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主要考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建议学生们在本专业方面最好学得‘专’一点,在学习期间注重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结合。同时,抓住实习期、试用期的机会,在短时间内充分展现能力,这样留在企业的机会很大。”市政协委员、青建集团股份公司总裁助理朱广君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对于刚到企业的大学生,朱广君表示,作为毕业生,在思想上要迅速适应目前的形势,调整好心态,找好定位,降低期望值,先就业后择业,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度过“寒冬”后,再图大的发展。
大学生就业心理逐步成熟
“现在的就业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抗挫折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更高了,学生要根据需求迅速抓住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自己制定合适的目标,并及时做出调整,还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市政协委员、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王吉春委员感慨地说。
面对就业难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开始考虑创业之路。王吉春委员表示,一方面要鼓励大学生拿出创业的勇气,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必须完善激励措施,有力地引导学生创业。各部门应进一步完善保障措施,让大学生无后顾之忧,敢于创业,创得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