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沉甸甸的荣誉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5-11-04
字体大小: 打印

  近日,青岛市荣获了“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成为全国首批十二个文明城市(区)之一。这是我国继1999年和2002年表彰两批121个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区)后,第一次优中选优地给少数城市(区)戴上“全国文明城市(区)”的桂冠。对岛城来讲,应该说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

  说它沉甸甸,因为它是岛城市民用双手托起的。此次创城既是对岛城软件和硬件环境的一次大考验,同时也是全国范围内各类城市间的一次大展示、大检阅、大比拼,其层次之高、领域之宽、要求之严、范围之广、竞争激烈程度之强都是前所未有的。正是由于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搞“创城”,岛城各行各业齐心协力迎“创城”,广大市民万众一心助“创城”,使岛城“创城”终于结出硕果。

  说它沉甸甸,首先是因为它是多年创城工作的结晶。回顾我市创城工作,早在1993年,我市便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创建文明城市的目标: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最大的民心工程来抓,把人民群众欢迎、满意、高兴作为创建工作的最高标准,开始在全市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12年来的文明城市创建,为青岛提供了发展动力,提供了更多改革机遇,提供了更多自我展示的平台,同时也使更多生活在青岛的人分享到创建文明城市带来的丰硕成果。

  说它沉甸甸,是因为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文明城市是个开始,是个新起点。正如一位市领导所说的,创建文明城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不仅仅是为了拿这个“称号”,更主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形式,这样一个平台,促进政府机关和服务部门的办事效益、服务水平、服务能力有一个新提高,促进城市环境、面貌,特别是全体市民的文明素质和修养有一个质的飞跃。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后,并不意味着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画上了句号。前不久,尽管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还没有公布,市有关部门就开始着手建立创建文明城市长效机制,现在6个专门调研组正在分头进行城市管理、社区建设、市场环境、生态环境、领导体制、工作机制、测评考核的调研。

  总而言之,这次创城活动取得的成功,既是对过去我市精神文明建设成绩的集中检阅,也是继往开来、继续前进的新起点。我们应该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在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上下功夫;坚持面向群众、服务群众,在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上下功夫;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引导群众广泛参与、焕发创建热情上下功夫;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在转变作风、求真务实上下功夫,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荣誉,把“全民创城、全民受益”作为今后创建文明城市永恒主题,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开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