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能源结构 推动自主创新 青岛新能源产业勃兴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6-12-11
字体大小: 打印

  青岛日报讯 在青岛发电厂,我国第一个海水源热泵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为企业的食堂和办公大楼夏季制冷冬季供热,却无需任何燃料,用少量的电换取能效比值为1:4.5以上,堪称海洋能利用典范。
  利用废弃的地沟油,采用化学萃取法制成生物柴油,不仅使每年数万吨“毒物”有了去处,而且它比普通柴油燃烧更充分、成本更低廉,且没有污染。明年,出自我市科研人员之手的这项高科技成果有望实现产业化。

  在即墨温泉镇,矗立在凤山和骆驼岭上的十几座“大风车”蔚为壮观,由华威公司在此投资兴建的风力发电设备,在过去两年里累计为我市输送了6000多万度电能,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可观。

  以上这些,是我市发展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我市在不断优化能源结构的同时,重点围绕新能源建设重点领域,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综合集成和现代高技术研究应用,通过在新能源领域实施科技发展计划,为新能源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四大领域均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实现了可喜突破。

  据市科技局农社处专家介绍,国家发改委日前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十一五”发展规划。结合青岛实际,我们的新能源主攻方向是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

  风能利用前景看好。2001年,投资1600多万美元的青岛华威发电项目开始兴建,在温泉镇凤山和骆驼岭安装了12台单机容量1300千瓦和2台单机容量250千瓦的风电机组,2002年11月建成投产、并网发电,截至目前已累计发电6000多万度。目前,华威公司正着手建设三期风场,其装机容量为1.4万千瓦,建成后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万千瓦。据悉,目前我市还有两个在建大型风电项目:王村风电场和金口风电场。项目投产后,即墨市的风力发电装机总容量将达到48万千瓦,按每年2000小时运行时间计算,每年可发电约9.6亿度,预计年售电收入4亿元。按每度电消耗400克标煤计算,每年可节约38.4万吨标煤。

  在太阳能利用领域,依托在青大企业和国内大院大所科技力量,一个全新产业将在青岛冉冉升起。于2004年落户城阳区的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成果转化及生产基地,已先后成功开发出二氧化钛太阳能电池材料、锂电池阳极、陶瓷钢套等新产品,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由青岛理工大学自主研发推出的“热工、热泵及太阳能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热物理过程、热泵系统低品位能源利用和太阳能资源利用等,初步确立了研发特色。海尔集团太阳能“光热电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主要进行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以及太阳能光伏电池等产品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此外,太阳能路灯、太阳能公交候车亭、太阳能家用发电设备等光热器材已被企业开发出来,正逐步推向市场。

  生物质能主要包括沼气、秸秆气化、植物发电、植物制油等。在市科技发展计划支持下,省花生研究所完成了“生物柴油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该项目研究利用棕榈油、动物油脂、花生下脚料和地沟油生产生物柴油关键技术,并在改良作物品种研究、培育生物柴油专用油料新品种等方面取得了突破,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生物柴油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检测,所有指标均达到0#柴油标准。目前,省花生研究所在莱西市建立了年产3000吨的生物柴油中试线,设备运转情况良好,已生产生物柴油1000吨。年产10万吨生物柴油生产线预计明年下半年可在莱西市建成,预计年产值可达5亿元。在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方面,黄岛垃圾发电项目和青岛市垃圾发电项目已完成前期工作,计划今明两年内开工,建成后日处理垃圾1600吨,年发电约1.7亿千瓦时。

  2005年,市科技局将“海水源热泵供热、供冷技术研究”列入市级科技发展计划,组织青岛新天地环保科技公司等高校、企业联合研究开发。目前,鉴于青岛发电厂海水源热泵示范工程取得的良好效果,我市已确定在2008年奥帆赛配套项目4000平方米的奥帆媒体中心采用“海水空调”技术。同时,有关部门已开始制定全市海水供热制冷相关规划,计划取代沿海一带的煤炭锅炉供热方式。市审计局地块、奥帆基地媒体中心、山东路以西约100万平方米区域、麦岛片改造、青岛海天大酒店周边、石老人生态旅游健身区、黄岛区千禧龙花园小区三期等利用海水源热泵技术实现供热、供冷、供水“三联供”的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在海水淡化领域,我市已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淡化装置并投入使用,每年海水利用总量约12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