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环境日益优化 经济贡献不断攀升 青岛民营经济渐入角色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7-03-13
字体大小: 打印
  青岛日报讯 市九次党代会以来,我市民营经济如沐春风,年年都有新发展,岁岁都有新突破。2006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首次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吸纳从业人员达到123万人,切实担当起“富民强市”的重要角色。
  记者从市经贸委获悉,2003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整体战略,用创新的思路开展工作,推动全市民营经济实现了突破式发展。
  统计显示,全市民营经济注册户数和注册资本金分别由2003年的26.1万户、981亿元发展到2006年底的30.9万户、1982亿元,增长28.4%和102%;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由2003年的748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1652.8亿元,年均增长30.2%,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42%增长到2006年的51.5%;完成税收由2003年的87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180.5亿元,年均增长27.6%,占全市总税收的比重由2003年的25.9%增长到2006年的28.3%。
  “政策破冰”,发展环境不断优化。2005年,市委、市政府适时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的“28条”,为民企施展拳脚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各级各部门制定了近20个配套文件,修改调整了60多条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条文。成立了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民营经济统计和运行分析体系,设立了重点民营企业联系制度,确保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为有效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市委、市政府每年组织召开全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工作会议和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主动听取民营企业家的意见和建议,鼓励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近3年,市政府每年拿出1000万元重奖纳税20强民营企业,拿出1000万元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了良好的政策导向。
  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品牌影响力提升。我市加大了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市科技三项经费用于扶持民营企业的项目占全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总数的50%以上,科技经费投入超过40%。截至目前,青岛民营企业已创建国家级技术中心2个、省级技术中心16个、市级技术中心79个,各级技术中心占全市总数的55%以上,名副其实地成为全市创新的“急先锋”。通过实施民营企业品牌培育计划,目前我市民营企业已创建中国驰名商标9个,中国名牌产品19个,山东省名牌产品74个。另外,康大外贸、高校软控和金王化学3家企业成功实现了境内外上市,开辟了直接融资的新渠道。
  高成长性企业群强势崛起。通过实施民营经济“五百工程”,我市对全市500家规模效益型、科技型、外向型、投资型民营企业和优秀个体工商户,在政策、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去年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在财政、金融、培训、信息等方面给予支持,使其成为高成长性中小企业。统计显示,列入“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重点扶持的200家企业,去年完成销售收入210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63家企业增长50%以上,60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亿元。
  优势产业集群化特征显著。近年来我市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承接大企业、大项目、大集群的辐射,在融入集群中发展壮大。目前,全市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机械制造、橡胶化工、纺织服装和农产品加工等区域经济板块达到27个,聚集了6900多家企业,产值占到全部民营工业的70%,并逐步形成了机电、纺织服装、化工橡胶、农产品加工、海洋医药五大民营经济优势产业,在规模和效益上挺起了全市民营经济的“脊梁”,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