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新突破,从新观念开始 ——关于青岛谋求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突破的观察思考之一
在4月召开的市十次党代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阎启俊指出,青岛要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在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上实现新突破。这是青岛在发展战略中首次把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相提并论,它进一步提升了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地位,为我们指明了新时期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科学发展的方向。
市委副书记、市长夏耕指出,青岛发展现代服务业,要与发展民营经济紧密结合,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紧密结合,与发展品牌经济紧密结合,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紧密结合,与体制机制改革紧密结合。“五个结合”使青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路径更加清晰。围绕青岛谋求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突破,本报记者展开了深入细致的采访,这里呈现给读者的,就是他们的观察与思考。
市十次党代会提出,青岛要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上实现新突破。
谋求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突破,是青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审时度势提出的重大举措,是推动青岛站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引擎。
历史进程的必然选择
所谓“服务业”,按照国家统计局现行的行业分类标准,是与工业、农业相对应的概念,即除了广义农业(第一产业)和广义工业(第二产业)之外,其他行业都可以称为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则是相对于餐饮、商贸等传统服务业而言,包涵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信息业等新内容。而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单纯盘点服务业,这些年来,青岛的发展速度并不慢。“十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4%,比“九五”期间平均增速提高1.7个百分点。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成绩后面的问题,需要冷静看到我市服务业总量尽管上升较快,但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较低这样一个客观事实。与青岛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服务业发展还存在着“短腿”现象,仍然是国民经济中相对薄弱的产业,严重制约着青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龙头”作用的发挥。
看一组数据:
“十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GDP年均增速低1.2个百分点,比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低4.6个百分点。2005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12位,不仅低于深圳,而且低于济南、大连等城市。
辩证的分析有利于我们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工业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因为二产发展势头强劲,服务业比重相对下降,经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都出现过这种情形,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青岛自然不能超然。
历时十余年疾行的青岛经济列车,眼下到了亟待克服经济发展瓶颈的时刻,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已经成为青岛经济快速发展的“软肋”。而克服发展“瓶颈”最重要的突破口,无疑是发展现代服务业。
首先必须厘清这样的思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并不是一种替代关系,而是互动互补的关系。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先进制造业“起飞的翅膀”是需要通过现代服务业“聪明的脑袋”来支撑的。从更深层次说,抓服务业就是抓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服务业投入多了,生产方式集约化的程度就会相应提高。
在青岛,历史的进程正在强烈呼唤着服务业。统计表明,2005年青岛市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有关划分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标准,当人均GDP在3360至5040美元时,为工业化全面实现阶段,也就是开始进入发达经济时期。毫无疑问,青岛已经跨入这个门槛。但是,青岛服务业占比却大大低于这一阶段50.5%的基准值。
青岛现代服务业发展亟待“加速度”。实际上,从过去提出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到如今强调的“实现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突破”,这种战略决策的嬗变,从深层次解决了青岛城市持续发展的原动力问题,必将对青岛未来的产业布局产生重大影响。
令人欣喜的是,青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蓝图已跃然纸上。根据市十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到2011年末,全市生产总值超过6000亿元,年均增长13%左右,三次产业比例将调整为3:50:47。也就是说,今后5年,青岛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年均提高1个多百分点。根据测算,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提高1个百分点,其增速就必须达到16%左右。这预示着青岛从现在开始到2011年末,服务业增加值比GDP年均增速要提高3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将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
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撑
“富民强市”是一个整体,“富民”是“强市”的目标,“强市”是“富民”的基础,两者的结合点是以人为本,就是要按照民生为重、富民优先的要求,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富裕安康和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度统一起来。
就业乃民生之本。据计算,今后5年我市年均要安排城乡就业20万人左右,其中,城镇就业人数将占70%,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占30%。
有关研究表明,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在经济发展步入重大转变时期解决就业问题的着力点。服务业因其涵盖范围广,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行业并存发展,在吸纳不同层次劳动力方面,比农业、工业有着更大的“容量”。
根据我市制定的城乡就业发展目标,未来5年,在服务业以及现代服务业中,新增就业人员要占全社会新增就业人员的80%以上。巨大的就业重担将历史性地由服务业承担。从现在开始,青岛将采取超常规的思路,加大对人员吸纳量极强的现代服务业的投入,使农村人口、城市下岗人员和新生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毫无疑问,这是提高青岛劳动者报酬、人均收入水平最有效、最关键的措施之一。从这个角度讲,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就是加快全市人民的小康进程。
实际上,我们已经初步看到了通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带动“富民”的效应。去年,我市围绕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构建现代流通网络,在五市三区全面推进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截至去年底,累计发展日用消费品和农资新型农家店1800处,覆盖了全市近30%的村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近万名,新型农家店户均增加收入3000元左右。由此可见,今后继续大力实施该项工程,将会在更大范围使农民受益。
让我们进一步展开视线,将经济发展中的“真金白银”——财政收入作为切入点,认识尽快提升现代服务业对青岛实现“富民强市”目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市十次党代会提出,到2011年我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要超过500亿元,这意味着今后5年我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要达到23%左右。
据统计,2006年,税收收入占我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5.2%,而服务业实现的地方税收占整个地方税收的61.9%,其中,现代服务业中的金融业对财政的贡献度最大,缴纳地方税收同比增长36.8%,比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高8.8个百分点。去年我市有3家银行上缴地方税收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均进入了缴纳地方税收前10名,打破了多年来十大纳税大户均出自工交企业的格局。
以上数据表明,完成未来5年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增收目标,充分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至关重要。而青岛地方财力的增长,必将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公共财政阳光。
机遇与挑战同在
谋求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突破,青岛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
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这期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国际产业和国际资本将向中国沿海地区大规模转移,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投资将成为国际投资中最积极的部分。得对外开放之先风,青岛在吸引国际投资方面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这将有助于青岛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中占据有利位置。
我们必须把握实现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突破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在日前召开的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阎启俊强调,对外开放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青岛的最大优势和特色,是青岛发展的根和魂。这种“强调”高屋建瓴,直击青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命门”。青岛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必须把对外招商引资作为重点,通过把国际上高端服务业引进来,形成青岛利用外资新的优势。
我们再把目光转向青岛港。市十次党代会提出,青岛要积极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通过打造国际航运中心,成为高度繁荣的国际商贸金融中心,是每一个海洋城市梦寐以求的目标。当今世界35个经济中心城市中有31个是具有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海港城市。由于国际航运中心往往是一个城市能否建成工业中心、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的重要先决条件,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打造以青岛港为核心战略资源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将为青岛实现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突破带来一系列的机遇。
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与区域竞争力三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通过主动的产业结构调整来追求经济增长,进而实现区域竞争力的提高,这不仅在理论上是成立的,而且已经被许多发达国家和国内一些先进地区的实践所证明。我们一定要从“被动应付”变为“主动顺应”,从“要我转”变为“我要转”,唯此才能摆脱越发展越烦恼的困局,尽早步入“好中求快、稳中求进”的发展轨道。
实现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突破,需要新思路和新举措。市委副书记、市长夏耕就此指出,发展现代服务业要与发展民营经济紧密结合,要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紧密结合,要与发展品牌经济紧密结合,要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紧密结合,要与体制机制改革紧密结合。从青岛实际看,切实做好“五个结合”的文章,将使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路径更加清晰,从而进一步形成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推力。
让人振奋的是,今年以来,我市服务业内外资投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第二产业,标志着现代服务业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有了新突破。统计表明,一季度服务业投资增速不断加快,其中,1至2月份服务业投资完成33.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7.9%,增幅高于全市13.9个百分点,投资增速和所占比重分别高于第二产业25.7和11个百分点。
良好的开端孕育着巨大的希望,在青岛城市的时间表上,很多人都把指针对准了2011——这是青岛今后五年一大变的时间节点。
可以相信,5年以后,青岛的现代服务业一定会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