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字当头促发展
——关于青岛实现节能降耗减排、保护环境、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新突破的思考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7-04-30
字体大小: 打印
  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战略性课题,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正在逐渐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节能减排和节约土地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市十次党代会提出,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以自主创新、集约发展、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为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明确地将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作为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青岛科学发展的重要导向之一,并提出了“到2012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0%左右,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0%和20%”的目标,同时要求在节能降耗和土地节约利用上实现新突破。
  一切都在表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已成为青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能不能以有效的手段推动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目标的实现,显然决定着青岛发展能否在“好”的基础上实现“快”、在“快”的过程中求得“更好”。
  必须突破
  对于青岛来说,节能减排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的滨海城市,更快的发展和更好的发展是必须同时实现的目标。特别是作为一个能源和资源相对匮乏但需求迅速上升、寸土寸金而且土地利用需求不断增长的城市来说,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更应该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自身的环境承载能力,节约和集约利用淡水、能源、土地等资源。
  同样,一座城市的环境容量,也决定着其新的发展方式的必然诉求。青岛是一个自然禀赋非常优秀的城市。“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自然美景蜚声海内外,是闻名遐迩的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在这样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的城市里搞经济建设,更应该关注环境保护,减少污染排放。
  与此同时,力推节能减排是青岛经济成功转型的必须。市发改委主任刘明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青岛的经济建设在经历了几年的快速增长后,面临着一个高质量的发展时期。青岛要在未来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必须有效地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转变增长方式,把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污染排放和环境代价降下来,增加经济发展的效益、质量和后劲,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使青岛经济发展更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而一系列目标的确定,更要求青岛在节能降耗、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方面实现突破。
  青岛“十一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明确提出,到2010年在全省率先建成生态城市,而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排放又是生态城市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实现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市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郭先登研究员认为,青岛要全面落实和完成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必须以人为本,突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向国内外展现出青岛生态城市发展和作为最适宜人居住与发展城市的活力,必须展现出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魅力。
  据市环保局局长高岩介绍,按照国家和省政府要求,到2010年,青岛的万元GDP综合能耗与“十五”末相比要降低22%,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要削减18%,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要削减26.32%。这些约束性的指标,必须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毫无宽限的余地,任务艰巨,但必须突破。
  在迅速推进节能减排的同时,能否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方面实现突破,也成为青岛发展的关键。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青岛可用土地资源更加宝贵,项目需求与土地资源紧缺已成为突出矛盾。在此状况下,既要大力引进关系青岛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项目,也要大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现有可利用土地的使用上做足文章,在集约利用上实现新的突破。
  能够突破
  青岛近几年来在节能降耗、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方面的有益实践表明,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完全能够在这些方面实现更新更大的突破。
  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全市的万元GDP综合能耗持续下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累计节约价值200多亿元。青岛啤酒二厂等企业的节能降耗水平在全国领先,节水工作也走在全国前列,海水淡化等项目的推进已成为全国的标杆。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水能、沼气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相继破题。铬渣、白泥、钢渣等工业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也取得显著成效,并走在全国前列。
  青岛近几年环境的持续改善,也得益于污染减排方面的不断努力。去年以来,我市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要求,扎实推进了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总量削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全市GDP增长15.7%的情况下,实现二氧化硫减排8900吨,减排化学需氧量3270吨,完成了年度削减计划。
  更为重要的是,青岛在节能降耗、污染减排方面已经建立了良好的落实机制。继全市的节能降耗目标实现逐层逐级分解后,去年8月,全市污染减排的目标也逐层逐级地落实到具体区域和具体行业和企业中。目标落实的考核监督机制初步建成并运行良好。
  在此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对节能减排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尤其是企业,他们更多地认识到了节能减排是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的一种表现,纷纷由原来的被动变为主动。市环保局科技处的不完全统计,2004年至2006年,我市部分实践循环经济的企业仅通过节能减排累计取得的经济效益就达15亿元。
  在土地利用方面,我市近年来通过采取鼓励“零增地”招商、彻底清理闲置土地、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调整城市用地规模指标和老市区用地结构、严格控制建设项目用地指标等一系列“开源节流”措施,提高了现有土地的科学利用率,较好地解决了耕地资源稀缺、人多地少的矛盾,进一步提高了土地资源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所有这一切都为下一步全市节能减排的成功突破打下了坚实基础。
  突破有“方”
  突破的方向在哪里?——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实现突破。
  刘明君说,力促节能减排就是要重点发展低耗能、低污染、高技术水平的行业。市十次党代会确定青岛要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因为这三大产业普遍采用的是低能耗、低污染甚至是零污染却能够产生高附加值的先进技术。
  有资料显示,如果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提高1%,工业比重下降1%,单位GDP能耗可相应降低约1%;如果工业中的高技术产业比重提高1%,而高耗能行业比重相应下降1%,单位GDP能耗可相应降低1.3%。就此而言,本次党代会确定的未来青岛产业的新方向是正确的、英明的,是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
  ——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上实现突破。
  据市环保局规划财务处处长李德成介绍,目前对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都有监控的措施,都下达了具体的节能减排目标。节能上,要对全市110家重点用能企业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和监督考核,设立节能专项资金,促进节能技术改造。减排上,要加强对27个“国控”重点废水、废气排放企业以及10个污水处理厂的环保监管。同时通过广泛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工程”,规范企业按规定排污,并对超标排污企业实施限期治理,督促其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和任务。
  ——在节能减排推进的手段上实现突破。
  据市环保局总工程师王军介绍,在往年对88家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之后,今年市环保局又将21家超标排污或使用有毒有害原材料的企业列入了强制名单,对这些企业将强制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设备和工艺,确保减少并达标排放主要污染物。同时要加快主要污染源和污染处理设施的监测设施安装步伐,不断提升对它们的智能监测水平。另外,还要加快节能环保技术的进步,积极推进以节能减排为主要目标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有利于节能环保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
  ——在重点项目推进和重点工程建设上实现突破。
  高岩介绍,在节能降耗方面,青岛将以率先在全国建成循环经济样板城市为目标,着力推进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如海水源热泵、大生活用海水淡化、垃圾发电、中水回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一批重点企业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改项目。在污染减排方面,将加快对全市35吨/小时以上在用锅炉开展安装脱硫设施和在线检测装置工作,加快淘汰燃煤锅炉,使其尽快产生减排效果。加快建设天然气接收和置换工程,改造、合并或撤销原有小规模供热站,代之以大型区域集中供热站等。与此同时,将抓紧实施李村河污水处理厂二期、楼山河污水处理厂一期、海泊河污水处理厂改扩建以及一批高耗水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使其尽快形成一定的减排能力。
  ——在控制新增污染上实现突破。
  对现有已运行企业加强排污监管,控制其新增污染的出现,对不符合排放标准且拒不整改的将坚决予以关、停、并、转。同时,从项目审批的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前不久,市环保局还出台了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暂行办法,为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节能减排推进的政策上实现突破。
  在节能减排领域,市场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快建立市场机制,通过实行税费政策等“经济杠杆”政策措施,可以有效地激励节能环保行动,遏制污染行为。目前,我市正在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等约束机制,建立科学的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科学、完整、统一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等。
  ——在规范土地利用方面实现突破。
  青岛将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严格实行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依法规范用地审批程序和土地出让行为,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规范土地储备制度,提高存量土地使用效率。同时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此外,我市还将出台加强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管理办法,引导和鼓励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等等。
  我们相信,循着这些必须突破的方向,只要有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市十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青岛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会沿着科学的轨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