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世两年的中国企业忧虑并亢奋着。
忧虑来源于一个因素:国内企业进入与国际型企业直接竞争的时间变得紧张————过渡期只剩下短短的3年。而从2001年入世至今与国际企业的交锋所带来的伤痕仍隐隐作痛。
亢奋的原因也来源于此:在公平的环境下,与高手过招是中国企业梦寐以求的事情。况且海外市场拓展的机遇仍在向国内企业频频示好。
忧虑也好,亢奋也罢,逐步开放的国际市场已经把中国的企业推到了风口浪尖。在有限的时间内,他们已经提前为“补差”冲刺。
我们在与世界“对标”
回放一:
今年4月,中国空调界爆发了一场轰动全国的“东海之争”,即“东洋”与“海信”对变频标准持不同观点。东洋坚持达到5.0能效比标准的变频空调才算是真变频;而海信则认为只要有变频设置的就是真变频,像海信“超级变频”达到2.89能效比,当然也是真变频。于是,东洋在广州当众砸烂3.0的准变频,继而宣布召回并升级试销到各地的1000多台3.0能效比变频。而海信则认为东洋砸自己的3.0就等于是砸海信的2.89。表示“愿意出3倍的价钱协助东洋召回升级准变频。"从而引起变频空调市场的强烈地震。
事件的结局暂且不提,以此为引,足以说明“标准”二字对中国企业来讲是多么重要。美国也好、欧盟也好,它们的标准无论是对机电还是对纺织业的,甚至首饰都严格异常。
中国企业在以往并不太重视标准问题;因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20多年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作为市场的需求,首先要满足有没有,然后才要求质量。然而加入WTO意味着参与世界经济贸易活动的障碍拆除了,可是加入WTO以后是不是就意味着企业不会遇到任何障碍了?报纸上不断报道,中国大蒜出口日本贸易战,中国蜂产品出口欧盟的遭遇,都告诉我们,新的障碍就是各种各样的国际标准。而入世两年我们在这样的障碍前碰得头破血流。
近期,中国节能产品认证中心(CECP)对中国家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节能检测,海尔彩电作为第一批受检产品,顺利通过认证,成为中国彩电业的“节能1号”。彩电业“节能1号”诞生,说明中国已经开始关注于彩电节能标准的制订,同时中国彩电也开始了在国际标准上的“闯关游戏”。为了增强中国彩电企业能够适应日趋苛刻的国际环境,作为中国节能产品认证的权威机构,CECP此次对彩电节能技术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彩电的待机功率低于3W,领先的技术优势使海尔彩电率先通过认证。
此外,海尔还先后在128个国家抢先注册了商标,保护了自己的品牌和知识产权。一鼓作气拿下了国际最具权威的美国UL,德国VDE、GS,加拿大CSA,澳大利亚的SAA等八个国家和地区的质量认证。海尔的冰箱、冷柜、空调三家公司相继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成为中国家电惟一一家有三家企业,五大主导产品拿到“国际绿卡”的企业集团。
今年,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布的“2003年国家标准项目制修订计划"中,海尔承担了其中制定4项国家标准的任务。有专家认为:“这意味着海尔开始实现从输出产品到输出标准的嬗变。”
三流的企业卖力气,二流的企业卖产品,一流的企业卖专利,超一流的企业卖标准。这成了中国企业家思想转变的标识。不知大家注意没有,入世以后,诸多企业打广告的时侯,“本企业通过国际标准认证”成了必不可少的广告词。这至少说明国际标准认证方兴未艾。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几个大企业的“对标”工作也在以相同的节奏进行着:中海油、中石化、中国移动等在国内颇具实力的公司纷纷在国际上选定自己学习或赶超的目标,在非常具体的量化指标上比较双方的差别,依此制定出企业发展战略。
中国企业如此大规模、细致化地“对标”,在前几年你能想象得到吗?
我们在和技术“赛跑”
回放二:
2001年沙钢以3000多万欧元的价格,从德国买下了蒂森克虏伯公司多特蒙德钢厂,眼下正在进行“从莱茵河到扬子江”的整体搬迁。沙钢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设备再进行最新技术改造,为进入世界钢铁前十强打造更高的竞争平台。
但“拿来主义”也并不是万能,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沙钢的老总沈文荣说,我们曾引进一项英国的连铸技术,他们的技术人员说只能这样,不能那样,我偏不信。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研制出了热装铁水专利技术,不仅节能、节时,而且炼出的钢材杂质大大减少。外国人反过来要买我们的技术。
统计显示,沙钢每年都有20多个技术创新,从1997年开始,沙钢获得的省级以上科技项目成果有10项。
入世两年,有的企业家在忧虑:与“武装到牙齿”的跨国巨鳄相比,我们的技术缺陷昭然若揭;但更多的企业家态度则颇为乐观:我们的改革具备了后发优势,他们的结果可以做我们的起点!
乐观的由来是企业家对“创新”一词的认知:科技界一般视新技术发明才是创新,而经济学界的创新一般是在原有基础上应用新技术并产生效益。一次“拿来主义”可以把我们与世界的先进水平差距由30年变为5年。
一位日本学者的研究结果也为企业家的思维转变辅以佐证:中国目前大约相当于日本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水平,日本当时就大量引进技术,不断消化、吸收并加以改进、提高,短短二十多年时间便发展成为发达国家。新技术发展的自主研发投入大、风险也大,而技术引进成本较低,因此更适合发展中国家。他希望中国以此为借鉴,利用技术差距,以低成本引进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像沙钢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在南通,中美合资的联星电子机械工业公司就是最好的例子。这家公司的当地执行主管们在银行里开户存了40万美元,自己创立了公司,准备利用合资公司所获得的技术,利用国外的技术自己出来做老板,反过来跟合资公司竞争。
在一次针对企业家群体进行的专项调查中,选择“创新”的比例达到60%以上。59%的企业表示非常关注自身的技术与研发能力,60%的受访企业已经或者正在研发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以宝钢、长虹、北大方正、江南造船、华北制药、海尔6户企业首批技术创新试点企业为例,截至2002年共开发新技术、新产品5239项,申请专利4333项,新产品销售收入5513亿元;其中2001年技术开发投入达74.8亿元,申请专利1404个,完成新产品、新技术项目1797项。
两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
据外经贸部业务统计,2001年我国共签订技术引进合同3900份,合同总金额90.91亿美元,仅比2000年增长5%。
2002年,我国共签订技术引进合同6072份,比2001年增长55.7%;合同总金额173.89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91.28%。
两年的百分比差了85%还要多,虽然我们还没有看到2003年的引进技术的统计,但已不难看出中国企业追赶世界先进的步伐加速。
我们在和“老师”较量
回放三:
去年6月27日,欧盟正式立案对中国生产的打火机进行反倾销调查。
7月,宁波四家企业以反倾销抗辩;温州东方轻工有限公司以反倾销应诉,向欧盟提出市场经济地位申请。而温州另外十五家打火机企业以“金属外壳打火机与一次性打火机不同,对欧盟相关产业未造成损害"进行无损害抗辩。其后的几个月,欧盟官员多次对中方应诉企业的财务、销售、成本等账目进行详细调查。10月上旬,欧盟宣布温州“东方”等5家企业全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
今年7月17日,欧盟方面决定终止反倾销调查程序,无条件撤诉,中国打火机企业的应诉取得实质性胜诉。至此,温州打火机企业打赢欧盟反倾销第一案。这也向中国的其他企业表明:应诉,则有打赢的希望,不应诉,则宣判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死亡。
说到应诉反倾销,中国的企业绝对是个“学生”,然而在入世的两年来,美国及欧盟却频频将枪口对准了中国。在这两年里,中国的企业领教了“没有人情,只有规则;没有朋友,只有利益”国际经贸定律。
据相关统计,从1979年中国出口的糖精钠在欧盟被反倾销起,截止到2003年,已经有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近500余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涉及4000多种商品,影响中国出口贸易额超过150多亿美元。
来自2003年上半年的数据也显示,中国成为全球接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到今年6月为止的上半年中,中国在受到出口产品反倾销调查的经济体名单中排在第一位。世界贸易组织其他成员经济体也在今年上半年对中国发起了12项反倾销调查。
就在今年的11月25日凌晨,美国商务部初裁认定中国国内家电厂家在美国存在倾销行为。此消息在美国商务部宣布后瞬间便成为了中国媒体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中国众多彩电厂商也随之引发了一场震动。此次初裁结果涉及倾销幅度最大的四川长虹首先出面呼吁中国所有彩电企业抛弃幻想,团结一致,打破这一旨在全面封锁中国彩电的行为。经历了惨痛“价格战”的中国彩电企业因为一种共同的利益走到了一起。
所幸的是,我们应诉反倾销调查的战绩还不错:截止到2003年,中国企业在58起外国企业进行反倾销案中有46起胜诉。
应诉反倾销调查的同时,中国的企业也利用规则,适时地举起了“反倾销”大旗。截止到2003年,中国反倾销共立案25起(其中复审案件1起),保障措施1起。其中作出最终裁定并已征收反倾销税的案件11起,作出无损害裁决而终止调查的2起,作出初步裁定的7起,其余5起案件正在初步调查过程中。仅在2002年,中国反倾销就新立案10起,比上一年全年的案件多4起,涉及金额高达592亿元人民币。
以上的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企业无论是在国外遇到反倾销调查还是在国内遇到外国企业在中国倾销,都开始运用世界贸易组织的游戏规则保护自己。无论是温州的民营企业还是像长虹、康佳这些家电巨头,都在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为自己在国际贸易争取应有的地位。
我们在合作中“长大”
回放四:
2003年10月23日,柯达公司和乐凯胶片签订合作协议,采用股份和技术转让、设备提升及转让、培训等多种方式,建立合作关系。 柯达公司为合作将投入的现金总额达到1亿美元,并另加其他资产;合作期限为20年。其中,柯达以4500万美元现金出资和提供一套用于彩色产品生产的乳剂生产线和相关的生产技术,换取乐凯胶片集团公司持有的乐凯胶片20%的股份。
双方合作后,乐凯胶片将继续生产和销售乐凯品牌的产品。合作为乐凯带来柯达先进的具有世界水平的技术,也为乐凯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这将会大大提升乐凯产品质量水平,加速乐凯产品系列化进程,实现规模效益。
上兵伐谋。
2003年中国企业应对入世的谋略便是合并、重组、扩张。
今年5月份,德勤“中国企业:适宜性调查"显示,德勤对京、津、沪250多家企业高管层的调查,88%的受访企业表示将在未来两年内通过扩大业务范围、增加国内业务网点、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扩张现有业务等方式发展自己。
同时,大多数受访企业还表示将越来越关注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市场重点明显转向了国际市场。入世后有43%的受访企业认为他们将在国内外市场上拓展业务,之前这一比例仅有17%。
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国企业均认为有必要在国内扩充业务,而优选的扩充方式是:扩张现有业务范围、扩张国内业务地域范围,及与国外企业成立合资合作。
“海尔,与世界共享”。
还记得这句广告词吗?其实,海尔入世前就以实际行动上演一幕海外扩张的好戏,目前海尔小冰箱已占据美国小冰箱(酒店和学生宿舍专用)市场50%左右的占有率。
联想集团则以占据全球电脑主板市场20%的占有率为豪。而比亚迪股份生产的手机电池已获得全球市场72%的占有率,其电动工具电池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达38%。
上月初,TCL与法国汤姆逊公司成立TCL汤姆逊电子公司,合资公司彩电年总销量将达1800万台,重组资产规模超过4.5亿欧元,从而一举成为全球彩电行业的领导者。对TCL集团来说,与汤姆逊合作使其“多媒体终端业务进入世界前五名"的目标提前实现,并且TCL还可以在法律和市场规则方面避开反倾销的大棒,占据欧美更多的市场份额。
如果没有可以与跨国企业竞争的市场网络、生产基地等优势但又缺乏核心技术、资金、品牌等优势,寻找与外资同行的合作,做成优势互补是最好的选择。乐凯、乐百氏、娃哈哈等正是这方面的典范,资本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的观念转变,让他们都不惜让国外的大企业来控股,以壮大自己。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识时务者为俊杰。
上图:在上海市政府主办的跨国采购洽谈会上,来自美英德法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家国际著名采购商参会。近年来全球采购以年均7%—8%的速度增长,中国商品也以其品种齐全、价格适中、品质优良等优势日益受到著名跨国零售集团重视,而上海则成为跨国采购在华的首选地之一。供图/Photocome
2003.12.11 08:00:00 经济日报 [ 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