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的历史演变
编者按: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科学。目前,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迫切需要有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作指导。值得欣慰的是,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已为构筑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相信在未来的实践中我们有能力形成自己的发展经济学。为探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之路,促进本土化的发展经济学研究,本刊与国家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即日起共同主办《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专题,欢迎来稿。
发展经济学是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学科。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中国相对于发达国家为什么落后或不发达,即落后的根源和障碍是什么;二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来追赶当今发达国家;即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何种制度、战略和政策,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推进经济更快的发展。
发展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到现在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50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这个阶段是发展经济学的形成和繁荣时期,结构主义思路占支配地位。这个时期的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观点比较鲜明,即强调物质资本积累、工业化和计划化。这三个观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工业化是目标,资本积累是源泉,计划是手段。没有资本积累就不可能实现工业化,没有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周密的计划就不可能迅速地积累尽可能多的资本促进工业部门的扩张,从而不可能实现工业化。这一时期的发展经济学的特点是反新古典主义倾向,强调内向型发展和建立宏大的理论体系。
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是新古典主义的复兴时期,即把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家否定的东西又重新加以肯定。这一时期发展经济学的发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强调发展目标的多元化。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家基本上只是把GNP的增长作为首要目标,而这一时期的发展经济学家强调目标的多元化,除了增长之外,还强调增加就业、减轻贫困、分配公平和乡村发展等。(2)重新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6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发展经济学家认为,计划失败和不适当的政府干预是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和经济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他们相信市场机制不仅对发达国家是有效率的,对发展中国家同样是有效率的,并提出了把政府政策导致的价格扭曲重新矫正过来的主张。(3)提倡外向型发展战略。这一时期发展经济学家反对进口替代的内向型发展战略,而主张实行出口鼓励的外向型发展战略。(4)重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5)不重视宏大理论的创建,而转而个案研究,微观分析。
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这一时期发展经济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1)发展的制度因素受到了强调。许多发展经济学家认识到要推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除应关注资本积累、技术引进和创新、产业结构的转变、人口控制、人力资本投资、出口鼓励等因素外,更应该重视基本制度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或阻碍作用。(2)新增长理论骤然兴起。一批西方经济学家放松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报酬递减假定,相继提了各种各样的增长模型。(3)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重视。由于资源过度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使得发展经济学家越来越多地关注和研究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4)对社会资本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问题日益成为发展经济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80年代以来,由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提出了自然资本的概念,但自9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这个原来由社会学家提出的概念越来越多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认为发展中国家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对经济发展是特别重要的。
把发展经济学的演变过程与我国50年来的经济发展历程做一比较,我们便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这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关性:第一个阶段发展经济学强调资本积累、工业化、计划化和内向型发展战略与我国50到70年代实施的计划经济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以及内向型发展政策具有惊人的相似性;第二个阶段发展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和外向型发展战略与我国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的方针在时间上也基本是同步的;第三个阶段强调制度的重要性、人力资本投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资本,与我国在90年代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刀阔斧地改革国有经济和政府行政机构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以及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等问题大致上也是一致的。
2003年5月27日光明日报B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