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淡化:新型能源城市在呼唤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6-06-26
字体大小: 打印
  青岛日报讯 海水淡化技术是解决当今水资源匮乏的重要手段,全世界淡化水日产量约3400万立方米,解决了1亿多人口的供水问题,差不多每40个人中有1个人是靠淡化 的海水维持生命的,海水淡化水成本已经到了0.5美元/m3左右。

  经过四十余年的研究和开发,我国在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领域取得长足的进步。我国海水淡化水日产量约5万立方米,解决了诸多岛屿、沿海和西部一些地区的工业和人民生活饮用的供水问题。众多地区对海水淡化和苦咸水淡化的需求与日俱增,仅沿海地区一些城市的规划预计最近10-15年,淡化水需求量将达5-8亿立方米/年。

  海水淡化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已被列为重点发展技术之一。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关键材料与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国产化率达60%以上),工程规模大型化,形成3-4个产业化基地,建成3-5个示范城市和示范区,建立2-4个工程研究中心和研究试验现场。2010年海水淡化产水总量达到70-100万立方米/日,年产值达到30-50亿元,使海水淡化成为我国沿海地区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另外,海水淡化技术是一项共性技术,它的发展不仅能带动材料、化工、自动化等行业的进步,而且该技术的延伸在电子、电力、生物工程、医药和环保等领域也发挥了重大作用,此技术可作为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提升传统产业的主要手段,带动相关产业年增产值数百亿元,获取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回报。

  1965年我国科学家开始了反渗透膜的实验室研究,1967-1969年全国海水淡化会战,为醋酸纤维素不对称反渗透膜的开发打下基础,上世纪70年代进行了中空纤维和卷式ro元件的研究开发,上世纪80年代初步产业化并推广应用;上世纪80年代进行复合反渗透的研究开发,并中试放大成功,但还不能规模化生产。近年来,通过与引进技术相结合,进行复合反渗透的规模化生产,性能接近和达到海水淡化要求。1997年舟山在嵊山岛用国外的膜组件建成500m3/d的海水ro淡化示范站,1999年在长海大长山岛建成1000m3/d的海水ro淡化站,2000年底,分别在山东长岛和浙江嵊泗建成1000m3/d的海水ro示范工程。之后,威海和大连的华能电厂也都分别建了2000m3/d的海水ro淡化站,接着,山东荣成和大连石化分别建了5000m3/d的海水ro淡化站……1997年至今已建10多处swro淡化站,能耗约为4kwh/m3淡水,总产淡水约3万m3/d。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万吨级海水淡化的工程能力,在建规模超过150000吨/日,吨水成本已经从10年前的7元左右降至5元左右,技术经济指标具有同等容量的世界先进水平。随着装置规模的扩大、技术的进步和集成,造水成本仍有降低的空间。

  但是应该看到,我国在海水淡化领域与法、美等先进国家尚有差距。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财政部共同出台了《海水利用专项规划》,这一规划对我们今后发展大规模海水淡化指明了方向,为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提供了政策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