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科技局2008年工作成果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9-03-16 来源 : 市科技局
字体大小: 打印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科技局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中心,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党代会精神,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及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工作部署,不断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推进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继续深化科技管理改革,狠抓党风廉政和机关作风建设,努力建设服务型机关,全面完成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3758.8亿元,同比增长20.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6.3%;全年专利申请8369件,同比增长19.3%,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071件、授权404件,同比分别增长62.9%和23.5%;全市R&D投入91亿元,占GDP比重达2.05%;争取国家科技资金支持9.06亿元;获国家科技奖8项,省奖72项。在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评选活动中,我市成功入选中国城市综合创新能力50强,分别位列“中国最具创新绩效城市”第8名、“中国最具创新环境城市”第9名、“中国最具创新动力城市”第9名。
  现将2008年全市科技重点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国家级大院大所引进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1、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完工并正式启用。该研究所已完成3.4万平方米办公、科研和公寓楼基本设施建设并正式启用,行政管理和科研团队于9月底全部入驻;现有科研人员183人,其中海外引进35人、中科院百人计划7人;组建并启动科研团队18个,重点在废弃生物资源利用、微生物和藻类开发、生物液体燃料等领域开展研究;已争取各类科研项目51项,经费6276万元。9月下旬,科技部派专人来青听取汇报,原则同意向中编办报编。11月27日,研究所筹建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在青召开,中科院施尔畏副院长对研究所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2、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近期开工建设。实验室基建方案已确定,按照省政府第九次常务会要求,一期重点建设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国家实验室综合办公楼,建筑面积13500平方米。目前,省发改委已正式批复立项。首期投入基建资金1亿元(省市各半),其中省政府资金已拨付到位,市政府资金基本落实。土地征用补偿正在抓紧进行,近期将开工建设。
  3、德国朗盛高性能橡胶新材料研发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该研发中心由全球最大的合成橡胶生产企业-德国朗盛公司投资1000万欧元设立,重点与青岛科技大学橡塑材料与工程重点实验室进行科技合作及人才培养,目标是建立世界一流的高性能橡胶新材料研发中心。7月17日,研发中心举行落成仪式,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大部分科研仪器设备已陆续购置安装到位,与青岛科技大学重点实验室的科技合作全面开展。
  4、中海油重质油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进展顺利。该中心是中海油总公司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我市建设的全资研发机构,总投资7.5亿元,主要进行重质油化学与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研发。一期规划用地500亩,投资4.5亿元,重点进行实验室与工程中心主体工程建设。目前,填海工程和安评、环评工作已完成,科研人员招聘和仪器设备购置正在抓紧进行,市科技局已批复其建设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请,主体建筑将于2009年初完工。二期工程计划用地300亩,投资3亿元,将于2010年完成。
  5、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海尔“数字化家电”、海信“数字多媒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于4月10日获科技部正式批准,已完成实验用房及配套设施改造,部分仪器设备安装到位;中石化安工院“化学品安全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基地在城阳确定选址,正在进行建设规划设计。青啤集团“生物发酵工程”、海洋化工研究院“海洋涂层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正在积极申报第二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岛软控“轮胎工艺与控制”、海洋仪器仪表所“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通过科技部组织的可行性论证。
  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稳步推进,科技资源实现集成共享
  1、市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进展顺利。一是平台建设按照“统筹、精简、高效”原则,突出公益性、综合性、服务性,强化一站式服务、科技资源共享、科技咨询、技术产权交易、资产管理、科技行政监察等六大功能;建筑面积1770平方米,主要有服务大厅、咨询洽谈室、多功能会议室、监控室、中心机房等,同时还建立了服务于科技资源共享的综合信息系统。二是加强对局属单位科技资源的整合管理,成立青岛市科技研发服务中心并重组青岛生产力促进中心,内设综合部、平台管理部、资产财务部和业务部,负责平台的组织管理和日常运营。目前,平台已完成包括中心场所和部分信息系统在内的一期工程建设并启动运营。
  2、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稳步推进。首批建设的市南集成电路设计、四方橡胶化工、李沧精细化工、城阳新材料等6家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已挂牌运营。其中,新材料平台设立了国家标准委批准的带与带轮、特种橡胶、骨架材料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锂电池项目正在培育上市。橡胶化工、精细化工平台的研发检测服务已覆盖上百家中小企业。第二批市北电子商务、即墨纺织服装等4家平台完成基本建设并启动试运行。
  3、各专项服务平台建设进展良好。青岛技术产权交易所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青岛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分别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国家级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和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四方都市科技园正在加快规划建设;青岛创新驿站已完成网络平台建设并投入运行;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青岛服务站建成并实现开放服务,青岛科技港已成为全市科技信息服务枢纽。
  三、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加快建设,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引擎
  建设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途径,对于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围绕我市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在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青岛市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建设规划》,重点建设数字家电、新型显示技术、高速列车、软件与集成电路、数字化橡胶轮胎专用装备与高性能子午胎、新型纺织机械、新材料、半导体照明、海洋仪器工程装备和生物质能源十大产业基地。基地规划用地约15000亩,总投资192亿元。
  目前,基地建设总体进展良好。青岛软件园鳌山园区2.7平方公里概念规划已设计完成,与青岛大学合作的软件学院正式签署协议;美国昌盛公司集成电路生产线和封装测试厂在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开工建设;集成电路设计研发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了先进的芯片设计技术支撑。青岛杰生电气与海外归国人才团队合作注册成立了公司,正在积极推进与中科院的科技合作。南车青岛四方启动实施《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正在进行时速350公里以上高速列车研制和关键技术攻关。青岛软控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1980万元。新正锂业新型动力电池锰酸锂正极材料生产线已进入试产阶段。宏大纺机崂山产业园已建成投产。福瑞斯公司10万吨/年生物柴油生产线已建成,试产能力达到3万吨/年。
  四、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要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家电和电子信息领域:液晶背光模组已成功投产,LED背光模组首批2000台样机在国内投放市场,LED背光源大屏幕超薄液晶电视成功投放市场并形成年产100万台的能力;光收发一体模块研发取得阶段性突破,其中GPON OLT模块成功通过阿尔卡特朗讯、华为、中兴等国内外著名设备制造商测试并开始批量供货;通用变频控制器核心芯片已设计完成,开始为青岛市家电企业配套。
  先进装备制造领域: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OCVD深紫外LED材料生长设备研制成功,可同时生长6片外延片,打破了对进口设备的依赖;高值化旧轮胎翻新技术与关键装备项目已申请4项发明专利,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设备形成了产业化,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数字化新型自动络筒机在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完成了技术再创新,3项技术正在申请国家专利。
  新材料领域:1000KV交流棒型悬式复合绝缘子和特高压导线已成功应用于我国特高压输电试验线路,填补了国内空白;无毒家电材料技术指标已达欧盟ROHS指令要求和我国《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规定,形成国家技术标准,仅在冰箱生产线推广应用就可降低生产成本6000万元;水处理用微滤超滤膜项目已建成一条膜生产线,开发完成膜亲水改性技术,正在进行原材料选择和复合工艺研究。
  现代服务业领域:实施数字社区与智能家电服务示范等现代服务业专项,打造了“产品-网络-服务”一体化发展的数字社区服务产业链。成功引进日本NEC、韩国Interpark、韩国Maxplus等知名服务外包企业,促进了我市现代服务业的技术集成和水平提升。
  海洋科技领域:加强海洋化工技术研究,开发完成多种性价比高、环境友好的海洋防腐涂层材料,已在码头、电厂等重大建设项目中成功推广应用;开展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研制形成了系列高端海藻酸盐产品;培育海洋生物医用材料产业,新研制的三个新型医用壳聚糖敷料产品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研究;构建青岛地区水产养殖疾病远程会诊系统,推广了循环海水健康养殖模式。
  生物工程领域: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平台一期建设通过国家验收,开始为我市生物技术研发提供专业检测和公共服务;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蛋白药物关键技术获得了高效稳定的转基因生物表达,达国际先进水平;新型基因工程口蹄疫黏膜免疫疫苗研制已完成疫苗基因结构设计,疫苗蛋白纯度达95%;谷氨酰胺转氨酶开发、氟虫腈原药中试等一批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奠定了产业化基础。
  五、创新人才团队引进培育进展良好,为产业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撑
  根据全市主导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建设的要求,组织对全市骨干产业和优势科研院所进行了深入调研,摸清了支撑产业化基地建设发展的关键技术及高层次人才需求状况,编制完成了《青岛市创新人才团队建设规划》。
  按照“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统筹规划与市场配置相结合”原则,坚持以人才引进培养为根本、以项目资助为手段,围绕产业化基地建设需要,着力组织实施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专项计划,重点在LED半导体照明、新材料、橡胶等领域成功引进了10名关键技术持有者、海外优秀留学人员等高层次科技人才及其研发团队。通过发挥引进人才的核心带动作用,有力推动了高水平研发队伍的建设,促进了产学研合作创新,提高了产业关键技术的攻关能力。
  六、科技公共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促进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1、实施“科技奥运”专项计划成效显著。自2001年设立并实施“科技奥运”专项计划以来,全市共投入专项资金2.22亿元,其中市科技三项经费1300万元。组织完成了“可移式多普勒激光雷达”、“海水源热泵”、“智能交通”、“主体建筑太阳能技术应用”、“奥帆赛专用工作艇、浮标、高性能混凝土浮码头开发应用”等科技奥运项目50多项,申报国家专利31件,为奥帆赛和残奥帆赛的成功举办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2、科技应对浒苔自然灾害发挥重要作用。会同科技部、中科院、国家海洋局、省科技厅,联合成立了“科学应对浒苔灾害专家委员会”,共召开17次专家委员会会议、75次专题研讨会,出海试验、监测、调查76次。国家、省、市三级科技管理部门紧急启动浒苔治理科技专项,分别安排资金1385万元、200万元和500万元,重点开展了浒苔爆发的生物学基础、生态过程、监测与预警、快速高效清除、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及工程化配套设施等方面的研究,为战胜浒苔自然灾害发挥了重要作用。市科技局被评为“山东省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
  3、公共安全和节能环保领域技术研发取得重要进展。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关键技术取得突破,预警体系建设已基本完成,开发出能够满足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试剂盒、反应器等技术手段,基本建立了各类食品经常性检测和突发事件应急检测网络系统和工作机制;以青岛市常见病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支撑,痛风、哮喘、类风湿等地方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研究工作全面展开;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应用不断加强,海藻加工废渣综合利用、废旧橡塑产业化开发、胶州湾主要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研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
  七、农业科技工作不断加强,科技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突出
  1、新农村科技示范试点建设扎实推进。按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实施方案,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促进行动,胶南市宝山镇、莱西市后庄扶村、平度市许家村和崂山区会场社区等4个国家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镇(村),通过打造“一村一品”,集成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培育了特色科技产业,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
  2、农业高新技术和标准化生产取得新进展。开展农作物标准化栽培、无公害生产和新品种培育研究,培育新品种6个,制定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8项,建立果蔬、茶叶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8个,累计示范面积达到2000亩。在国内率先开发设立花生无公害高产栽培计算机专家系统,建立了转基因作物产品深加工检测方法。
  3、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整合城乡资源,集成传统与现代信息传媒技术,建设农业科技信息共享与服务网络,实现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开展星火科技培训,全年组织科技送下乡活动80余场,培训农民4万人次。
  4、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顺利实施。莱西市花生种植加工、平度市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胶南市海水养殖等试点建设工作进展良好,有效推动了特色产业集聚和县域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继莱西、平度、胶南之后,胶州市今年正式被科技部、财政部批准为科技富民强县试点。
  八、强化科技创新引导,城市持续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1、培育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实施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探索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公共财政引导投入机制和培育体系,加强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和良好产业发展前景中小企业的培育支持,积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建设需求,引导中小企业与基地核心企业建立产业分工合作关系,今年新遴选42家有利于基地产业链和创新链延伸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了初期扶持(第一年);同时,前期已获扶持的企业中有20家获得了滚动支持(第二年),10家进入重点培育(第三年)。
  2、稳步推进创新型企业试点建设。海尔、海信顺利完成国家级创新型企业试点建设工作,被科技部正式批准为首批国家级创新型企业,示范带动作用突出;明月海藻、即发、喜盈门、青岛软控、海化院5家企业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并已上报试点建设方案;我市国家级创新型企业试点数量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南车青岛四方、汉缆、易邦生物被批准成为山东省首批创新型企业试点。
  3、区市科技进步考核成绩突出。我市十二区市全部通过2008年度全国科技进步考核,通过率达100%。其中,市南区、崂山区、黄岛区、城阳区、即墨市、胶南市荣获“2005-2006年度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市)”称号,有18名区(市)科技工作分管领导和科技工作者获2005-2006年度全国县(市、区、旗)科技工作先进荣誉称号,占全省18%。市科技局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优秀组织单位”。
  九、开展高层次科技合作交流,产学研结合实现纵深发展
  1、国内科技合作进一步加强。成功组织了第四届全国智能交通年会,成为国内外智能交通业界加强技术合作、交流发展经验、共享创新成果的盛会,我市筹备工作获得了科技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组织举办了首届“青岛市-中科院高新技术项目洽谈对接会”,青岛高新区与中科院沈阳分院签署了“中科院山东青岛综合技术转化中心”共建协议,中科院系统20家研究所参加洽谈活动并与我市企业签署了8项合作研发协议,中科院微生物所与青啤集团共建了“生物发酵技术联合实验室”。此外,顺利组织召开了“青潍一体化”科技合作会议,承办了科技部“数字家庭创新发展论坛”。
  2、国际科技合作取得新进展。以对独联体科技合作为突破口,推进了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加快青岛-布列斯特海洋科技合作中心建设步伐,确定了重点合作领域,召开了海洋环境保护座谈会并与布列斯特高科园签署了浒苔治理合作计划协议书;组织举办了42个发展中国家67名官员参加的知识产权制度与保护研修班,以及8个国家21个技术人员参加的塑料机械技术国际培训班。
  3、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启动实施。围绕我市产业发展技术需求,重点推进了中科院光电研究院与海信集团、中科院煤化所与中海油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化学所与海洋化工研究院、中科院有机所与青岛绿源化工公司、中科院理化所与青岛多元生物工程技术公司等科技合作,“激光电视技术”、“新型镀膜玻璃”、“新型半导体封装材料”、“特种涂料新材料”等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启动实施,加快了我市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进程。
  十、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城市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1、知识产权战略顺利实施。编制完成《青岛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成为我市第一个知识产权纲领性文件;扎实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城市工作,组织3个区(市)和2家企业完成省知识产权试点验收,在11家企业开展了市级知识产权试点建设;建立知识产权特派员制度,为服务对象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专利申请资助等方面搭建绿色通道,提供全方位服务。目前,我市专利技术实施率达70%以上,企业专利申请比例超过60%。
  2、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加强。组织开展“雷雨”、“天网”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假冒、冒充专利和专利诈骗行为。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准在我市设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奥帆赛筹备期间,根据夏耕市长批示要求,及时调查处理了一起激光帆船侵权案件,避免了国际间知识产权纠纷。加强专利知识宣传培训和示范试点建设,全社会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知识产权的意识不断提高。
  3、技术标准工作取得新突破。围绕“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战略实施,引导支持优势技术向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转化,取得了新的突破。今年,海尔“防电墙”等3项技术标准被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批准为家用电器安全国际标准,成为由国内企业主导研制的第一个家电行业国际标准;海信集团发起并参与研制的“闪联”技术标准被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批准为国际标准,成为3C数字信息技术领域中唯一一项由中国制订的国际标准。
  十一、加强科技工作管理,创新创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1、全面启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按照国家新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组织成立了由科技、财政、国税、地税等部门组成的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机构,对区市科、财、税等部门及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专门培训,建立了企业认定评审专家库。目前,我市有125家企业通过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查并予以备案,成为国家实施新的认定管理办法后首批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2、深化科技计划、科技奖励管理改革。修订完善《科技发展计划暂行管理办法》,开发建立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对科技计划实行分类、归口、全过程管理,科技计划项目实现网上申报、评审和办理;规范健全市科技经费的使用监管机制和绩效考评制度,引入第三方评估监理,组织对已结题项目进行了全面审计并对发现问题责令整改。修订奖励评价指标体系,调整完善科技奖励评审系统,规范申报评价程序,逐步实现网络化运作。
  3、探索完善科技风险投融资新机制。改革创业风险投资机制和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示范和放大作用;围绕区市产业发展特色,积极搭建区域性风险投资服务平台,加强优质项目储备;建立投资项目跟踪监管机制,畅通资本市场退出渠道;开辟融资新渠道,建立多元化创业风险投资体系,健全专业化投融资服务模式,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发展,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4、不断加强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国家、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及配套政策,强化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紧密衔接,制定出台《青岛市科技政策体系建设计划》,明确了创新政策体系建设目标。目前,已完成《青岛市科技奖励办法》及《实施细则》,强化了创新引导和人才激励机制;制订了《青岛市查处专利违法行为办法》,整顿规范了专利产品市场环境;修订了《专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规定》,将重点资助代表自主创新水平的发明专利;组织起草了《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协调落实了市属公益类科研机构、进口仪器设备减免税等国家优惠政策。
  十二、强化机制和作风建设,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1、建立健全应急工作机制,科学高效应对各类危机。一是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灾害后,按照市抗震救灾协调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迅速组织成立“市科技局抗灾援川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全市科技系统向灾区捐款和缴纳“特殊党费”,协调有关企业提供净水和空气消毒设备,表达了对灾区人民的爱心和支持。二是6月中下旬青岛近海海域浒苔自然灾害爆发后,按照市浒苔处置工作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迅速组织成立“市科技局浒苔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在科技部、省科技厅的指导支持下,协调组织各方面科研力量投入浒苔处置工作,为战胜浒苔自然灾害、保障奥帆赛的顺利举办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国际金融危机袭来后,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组织成立“市科技局扩大内需工作领导小组”,迅速开展工作调研,对危机形势下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摸底,系统掌握了企业的面临问题和迫切需求,研究制定了科技应对危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2、加强机关作风和党风廉政建设,打造高绩效科技管理队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在重大事项决策、科技经费使用、计划项目评审、科技成果奖励等关键环节加大监督力度,逐步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利运行机制,确保各项工作的公开、公正和透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强化服务意识、规范意识、协作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纪律意识和廉政意识,不断提高机关干部综合素质,增强把握大局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和服务发展能力,打造勤政廉洁、务实高效、诚信文明、人民满意的科技管理工作队伍。
  2008年全市科技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各部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得益于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科技工作主要呈现以下五方面特点:一是更加注重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通过建设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引进培育创新人才团队等重要举措,将科技创新资源有效转化为促进经济产业发展的动力,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链,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二是更加注重创新创业环境的优化。加强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为自主创新提供了较完善的政策环境;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建设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为企业技术创新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促进作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强化了全社会的创新意识;通过高层次科技合作交流,促进产学研结合,搭建了创新创业的桥梁纽带。三是更加注重科技管理改革的实效。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以建设市、区两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抓手,有效促进了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成共享;改革科技计划、成果评价管理体制,建立了规范化、网络化、透明化的工作模式,提高了科技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四是更加注重科技工作影响力的提升。通过举办智能交通年会、高新技术项目洽谈对接会、自主创新专题报告会等高层次、高水平的科技会议,进一步树立了青岛在全国科技工作领域的良好形象,提升了科技工作在青岛经济社会事业中的影响力。五是更加注重应急工作机制的建立。科技工作已进入经济社会建设的第一线,面临的发展环境日趋复杂,必须在不断完善常规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应急工作机制,以科学的策略和高效的方法应对危机挑战和困难考验。
  对照新形势、新要求,我市科技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创新体系还不完善,创新能力与重点产业发展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公共领域科技工作相对薄弱,科技创新对公益事业的支撑能力需进一步加强;科技资源比较分散,需要建立统筹管理机制;科技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与形势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的因素,科技创新环境需进一步优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还不适应发展需要,科技管理干部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等。
  2009年全市科技工作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有关措施和“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部署,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全面提升我市核心竞争力。以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为主线,继续实施“四个十”和“抓点带面”工程,突出抓好以下十二方面工作,明显提高自主创新和科技支撑公共事业的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扩大内需,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加快建设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加强关键技术攻关研究,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瓶颈;三是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四是深入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技进步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五是加强社会公益事业领域的技术研究,提升科技支撑社会事业的能力;六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增强持续创新能力;七是实施五个一“抓点带面”工程,增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八是抓好科技管理工作,促进科技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九是加强科技政策法规建设,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十是集中科技资源要素,支持高新区加快发展;十一是加强区市科技工作指导,突出创建特色科技;十二是加强廉洁勤政建设,提高政府工作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