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岛市二○○六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二○○七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登)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7-02-07
字体大小: 打印

——二○○七年一月二十三日在青岛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刘明君

  一、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初步预计,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1%;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3%,外贸出口增长23.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8.6%和12.7%;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9。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有八个特点:
  (一)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运行质量稳步提高。积极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出现积极变化,投资、消费、出口协调增长。同时,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全市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770.96亿元,增长25.6%;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增长25%以上。
  (二)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金融、旅游、港口经济优势凸显,文化及创意产业、中介服务业加快发展。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势头,计算机、手机、汽车、铁路客车等行业快速增长。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三)固定投资增速平稳回落,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预计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上年的2.1:56.2:41.7调整为1.8:54.7:43.5。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杭州支路——鞍山路快速路主线、招商局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等项目已竣工或投产;大炼油、海西湾造修船基地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铁路青岛客站改造工程动工兴建。胶州湾海底隧道和海湾大桥主体工程开工建设。
  (四)循环经济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围绕节能、降耗、减排和环保,推广应用节能技术,对110家重点用能单位实行严格管理和考核制度,推进节能降耗取得实质进展。5家企业和5家工业园区顺利通过创建绿色园区(企业)活动验收。奥帆中心太阳能和华电青岛发电公司海水源热泵、农村沼气等一批清洁能源项目顺利竣工投产。
  (五)外贸出口结构优化,招商引资质量稳步提高。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65.6亿美元,增长20.0%,其中出口216.5亿美元,增长23.1%。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30.8%和51.1%,占全市出口的比重达38.3%和11.7%。预计全年实现外商直接投资36.5亿美元。引进内资实际到位资金318.5亿元,增长23.1%。
  (六)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推动实施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业等一批创新能力项目。高新区扩区获国务院批准。中科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落户青岛。实施了一批企业重组、调整等改革工作。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工作完成。“城中村”改革试点、国有饭店体制改革、国家级小城镇改革试点工作稳妥推进。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全面完成。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实现突破,高校软控、康大集团、金王化学顺利在国内外上市。
  (七)财政收支基本平衡,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全市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5.8亿元,增长2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49亿元,增长23.6%。其中,全市教育和医疗卫生支出分别增长18.7%和27.2%。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3401.5亿元,比年初增加553.2亿元,同比多增128.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801.4亿元,比年初增加573.3亿元,同比多增254.2元。
  (八)各项民生政策进一步落实,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市政府确定改善群众生活的10件实事全部完成。农村医疗、文化、教育、库区移民等工程顺利完成,市本级财政支持“三农”资金增长44.2%。五市三区55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杂费全部免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农民人均筹资水平达到61.25元。奥帆赛基地项目竣工验收,奥帆测试赛成功举办。全市实现城乡就业28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经济适用房竣工面积达83万平方米。
  总体看,当前我市经济发展态势是好的。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需引起重视。主要有: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难度较大;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仍然较重;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压力较大;企业竞争力亟待提高;出口稳定增长的压力逐步显现;社会事业发展面临一定困难和问题。
  二、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措施
  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历次中央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三个走在前面”的要求,站在高起点、瞄准大目标、实现新跨越,继续贯彻宏观调控政策,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全市生产总值预期增长1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期增长17%。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2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增长15%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预期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期增长17%。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8%左右。实现城乡就业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以内。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预期分别增长10%。
  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措施:
  1、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坚持有保有压,着力调整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项目,推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重点项目建设。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联动机制,规范投资市场秩序。强化土地集约利用,进一步整合土地资源,推进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产出率。加强信贷引导,优化信贷结构,促进贷款总量合理增长。扩大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2、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推进10项关键技术研发、10个科研院所引进、10家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力争实现新突破。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建设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等一批高端科学研发机构,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2-3个。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政策,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
  3、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惠农支农政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广应用农业实用技术和新技术,搞好国家优质粮食工程等项目建设。抓好河道污染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节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公共卫生、文化设施条件。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快解决氟超标村庄的农民吃水不安全问题。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强化政府在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突出城市农村、三次产业、经济社会“三个联动”,加快发展郊区配套产业集群。
  4、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分解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健全完善考核体系和监测体系。建立投资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核的强制性标准。推进100户生产企业的清洁生产自愿行动协议的落实工作。搞好建筑、交通、公用设施、居民生活等各领域的节能、节水和降耗工作。加强环境保护,严格实行环境准入制度,防止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加大节能降耗政策扶持力度,设立节能专项资金,加强循环经济立法工作。
  5、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落实服务业“十一五”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大力发展金融、旅游、现代物流、文化及创意、房地产、信息服务、现代商贸流通、总部经济、中介服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条件,建立服务业引导资金,加大财政、金融、价格支持力度。大力引进和培育生产型服务业,做大做强金融、物流和旅游产业。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金融、咨询、律师等服务机构,抓住机遇促进软件和服务业外包发展。
  6、认真搞好城市规划建设。推进城市骨干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胶州湾海底隧道、海湾大桥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步伐。做好滨海、海岛和相关城市组团的规划、保护和建设工作,逐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条件。进一步完善奥帆赛基地周边配套设施,确保为高水平举办2007年帆船测试赛和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青岛帆船赛创造良好的条件。
  7、建设完善产业集群,提升工业和大企业的竞争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推进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及配套工程等一批项目。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钢铁、化工、纺织等行业调整重组,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通过改革、改造、重组,着力增强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自主发展、原创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能力。引导本地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开拓新兴市场,积极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8、加快发展民营经济。重点培育品牌民营企业,扶持科技工作者带项目创业。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国际市场和资源空间。发挥中小企业联盟的作用,完善民营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重点解决好中小企业的资金信用、技工人才短缺和政策环境等问题。加快民营企业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
  9、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适应汇率升值和国际市场形势,强化科技兴贸,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着力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优质农产品出口,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积极引进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现代装备制造业和环保类外资项目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增强企业境外发展的能力。加快国有企业和大企业改革、重组和调整步伐,规范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大企业战略性重组,引进战略投资伙伴。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继续推进郊区“城中村”新一轮改革试点工作。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促进企业上市工作。
  10、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扩大城乡就业,推进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实施困难群体帮扶工程。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和农村“五保户”供养等社会救助制度,搞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大力发展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积极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搞好人民群众急需的供水、供气、供暖工程,解决好城市拆迁、交通、停车等问题,加快建设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进一步完善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加强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做好交通安全和生产安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