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加强机关建设 推动青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地方各级党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组织者、执行者和实践者,担负着经济社会管理职能,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服务社会的窗口,在执政格局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青岛多年的实践证明,切实加强机关建设,不断提高机关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是引导广大机关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促使广大机关干部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地方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保证;是推动广大机关干部进一步改进作风、提高效能,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来,我们立足全球化、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提出的新要求,积极应对机关职能调整和工作方式转变带来的新变化,针对少数机关干部中存在的思想作风不正、工作效率不高、服务质量较低等突出问题,扎实有效地推进机关建设,使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和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青岛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率先发展。
一、始终抓好学习,不断提高机关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
抓好学习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是做好党政机关工作的根本保证。青岛市始终把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型机关作为重大任务来抓,健全完善学习制度,积极创新学习方式,全面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大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切实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使机关干部的综合素质得到持续提升。
(一)加强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加强学习、提升素质的基础性工程,也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的任务。青岛市根据中央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和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的纲要,对各级干部分级分类进行培训,并作为一项硬任务进行考核。建立健全以宣讲促学、以调研促学、以考核促学的“三促学”理论学习模式,扎实推进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认真组织各部门中心组读书会、理论教育经验交流会、理论学习报告会等,落实好在职自学、集体学习、调查研究和检查考核等制度,提高学习实效。积极拓宽培训渠道,实施“走出去”培训战略,连续三年选派年轻领导干部赴英国牛津大学研修,组织四批高绩效机关考察团赴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实地考察,拓展了机关建设的国际化视野;实施高层次人才培训计划,与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合作,选派200多名优秀干部攻读MPA学位;用三年时间对全市所有在职处、科级干部进行了公共管理六门核心课程的培训;坚持开展“每月一讲”活动,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青举办专题讲座,目前已连续举办47期,为机关干部加强学习提供了良好平台。同时,注重从实践中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养,每年都选派一批领导干部到县级市的镇、村挂职锻炼,不仅使他们加深了同基层群众的感情,增强了党性,而且提高了他们调查研究、科学决策、组织协调、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能力。
(二)坚持解放思想。思路决定出路,思想解放、观念转变的程度决定认识的广度、思考的深度和工作的力度。青岛市紧紧围绕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组织机关干部广泛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重点是做好“五破五树”,即破除满足现状的思想,树立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意识;破除畏难消极的情绪,树立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勇气;破除因循守旧的观念,树立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破除懒惰懈怠的风气,树立优质高效、恪尽职守的作风;破除庸俗的人情观念,树立依法办事、公平正义的理念。通过开展大讨论,促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机关党员干部破除不合时宜的陈旧落后观念,以国内发达地区为标杆,树立有利于推动事业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以思想观念的更新促进工作指导的转变,努力推动青岛经济社会取得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强文化建设。机关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管理,能够体现机关的形象,直接影响机关的作风和效能。青岛市把机关文化建设作为机关建设的重要方面,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机关干部的学习力和执行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学习借鉴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成功大企业管理经验,创新机关工作理念,积极引入公共服务、开放透明、责任回应、高绩效管理等新理念,推进机关工作流程再造优化,转变机关管理和服务方式。把开展机关品牌创建活动作为机关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出台并实施了创建机关品牌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品牌评价标准。目前全市已拥有80多个机关品牌,其中“忠诚服务”、“真情相助”、“市情信达”、“文档连心桥”等23个品牌被评为“机关名牌”,部分机关品牌在国家、省有关机构进行了专利注册。此外,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市编撰了我国第一部机关公务礼仪专著,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受到了国家外交部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并在机关干部中深入开展了学习践行机关公务礼仪的活动。
二、加强制度建设,巩固和发展机关建设成果
加强制度建设,不仅能够促进机关建设的经常化和规范化,而且能够巩固和发展机关建设的成果。近年来,青岛市各级各部门坚持把制度建设摆在机关建设的突出位置,不断加强机关各项制度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提升了机关建设的成效和水平。
一是围绕提高决策水平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扩大了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各方面智慧,促进了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2006年以来,对出租车管理条例修改、污水处理费价格变动等决策事项都进行了社会公示或听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连续五年开展了“我为青岛发展献计策”市民月活动,对广大市民提出的建议,都及时予以回复或转交部门办理,有的列入市委常委会议题,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是围绕提高工作效能加强制度建设。高度重视执行环节的制度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到执行的全过程,严格实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并联审批制、AB角制、一次告知制等制度,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事时限,提高办事效率。不断加强政务公开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建立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工作机制,完善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受理机制等制度。大力加强机关信息化建设,2006年青岛政务网在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评比中,在333个地级(含副省级)政府网站中荣获第一名,实现了三连冠。目前,全市62%的审批事项可实现网上办理,95%以上的市直部门实现了内部网络化办公,“一网式”办公环境初步形成,机关的工作效能有了显著提高。
三是围绕强化监督考核加强制度建设。坚持把强化监督考核作为促进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设立公务员效能投诉电话,建立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推行机关优秀工作成果评选制度,使机关干部始终保持强烈的进取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不断完善对各市直单位和区市的绩效管理考核制度,提高考核目标的科学性和准确度,将考核内容适时拓展为促进“四位一体”建设,将日常监控与年终考核有机结合,全面实施动态管理,同时清理规范其他检查评比工作,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极大地激发了全市党政机关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市的这一做法被中央办公厅总结为“青岛模式”加以推广。同时,还积极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理念,率先在部分市直单位和区市推行平衡计分卡管理,持续强化绩效管理,提升绩效管理水平,不断推进施政创新,有力地促进了高绩效机关建设。
四是围绕促进廉洁勤政加强制度建设。把反腐倡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诫勉谈话、民主生活会、经济责任审计和质询、问责等党内监督制度,坚持和完善巡视制度,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推动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今年,我们以“树过硬作风,创一流业绩”为主题,深入开展了“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切实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教育引导机关干部把作风建设贯穿到每项工作、每个环节、每个领域,努力形成八个方面的良好作风,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三、坚持真抓实干,把机关建设与推进工作紧密结合
坚持把机关建设与推进各项工作紧密结合,以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促进工作的开展,以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来检验机关建设的成效。通过加强机关建设,全市机关工作明显规范,服务态度明显转变,机关作风明显改善,工作效能明显提高,各项工作都开创了新的局面。
一是加快工作指导转变,推动富强青岛建设取得新成效。通过加强机关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了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领。市经贸委牵头40多个政府部门组成了“大企业服务直通车”,主动为企业提供零距离服务,有力推动了青岛大企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市质监局等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加大品牌经济培养力度,目前全市拥有世界名牌2个,中国驰名商标19件,中国名牌54个,蝉联“中国品牌之都”称号。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着力改善利用外资软环境,截至2007年6月,已吸引世界500强投资项目50个,实际利用外资62.4亿美元。
二是切实改善城市人文环境,推动文明青岛建设取得新进展。通过加强机关建设,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民主法制意识,提高发展民主政治的能力,促进城市整体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市文明办连续四年在全市开展“感动青岛”评选活动,评选出“十佳服务明星”、“十件感人事迹”和一批先进市民代表,用市民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市民、教育市民。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以许振超、“微尘”等身边的全国典型引领市民整体素质不断提升,荣获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大力建设和谐文化,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市文化局积极打造“音乐之岛”的城市文化品牌,国际音乐大师班、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等重大活动永久落户青岛。
三是积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和谐青岛建设取得新突破。通过加强机关建设,进一步强化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转变了机关工作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大大减少了不和谐因素,促进了和谐青岛建设。市各级政法机关、信访部门、安全生产部门广泛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和平安行业规范化建设活动,构筑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扎根基层、规范有序的创安工作格局,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5.8%,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的称号。市民政局深入农村调研困难群体生活状况,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农村社会救助“阳光救助”工程,荣获“全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就业促进体系,连续四年实现就业增速大于失业增速,2007年上半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4%,降至青岛市场化就业以来的最低点。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将在校学生、残疾人以及其他无业人员等五类人群约85万人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并率先建立了社会保险储备金制度。市建设部门积极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完善住房供应保障政策,将土地收益金主要用于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建设,2007年市财政投入5亿元建设河马石租赁住房项目,是全国第一个同类型住房建设项目,有效地抑制了房价的上涨势头。
通过不断加强机关建设,在全市上下进一步形成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合力,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青岛市被世界银行评价为投资环境“金牌城市”。2006年,地方生产总值达到3206.6亿元,增长15.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5.8亿元,增长28%,2007年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创建高绩效机关的工作力度,努力改进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不断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机关效能,争取以更加出色的工作推动青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