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突出发挥青岛龙头带动作用工作会议和青岛市委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我市高度重视,先后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和全市党政领导干部会议进行学习传达,并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了以“青岛当龙头、即墨怎么办”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存在的差距、学赶的目标、奋斗的方向和突破的重点。按照省委关于“站在高起点、瞄准大目标、实现新跨越”的要求和青岛市委对即墨发展的定位,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高点定位、尊重规律、科学发展”的原则,确定了学昆山、赶常熟,加快建设大青岛“重要一极”,力争未来三年内保持GDP年均增长20%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到2008年使全市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在2004年基础上翻一番,到2010年一些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赶上或超过常熟的奋斗目标。具体工作中,我们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大措施、着力突破:
一、聚力建设和完善“七大经济区域”,全面拓展大青岛“重要一极”的产业空间。与半岛城市群、半岛制造业基地及青岛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规划相对接,在2000年以来累计投入77亿元拓展和完善城市功能、建设三大省级园区、三大市级工业基地、三大青岛市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基础上,按照“明确定位、突出特色,多元投入、配套设施,强化载体、集聚产业”的原则,对全市的产业生产力要素和资源在空间布局上作进一步调整、配置和优化,着力建设规划范围417平方公里、核心区71平方公里(已累计建成4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资49亿元的七大经济区域,三年内完善其基础设施,其中,今年市镇两级投资21亿元,完成182项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全面拉起“七大经济区”的基础设施框架。1、东部临港产业区。以女岛港为中心,以田横半岛周边区域为腹地,依托马斯特造船项目建设造船基地、船用配件生产基地和多层生活区,今年域内基础设施配套主要开工建设与滨海公路相对接的总长11公里、总投资1.5亿元的疏港公路,拉动该区域尽快建成青岛市重要的造船及船用配件基地。2、东部旅游度假区。以鳌山温泉组团为启动区,重点实施“突破温泉”工程,年内投资3亿元实施泉海路建设、温泉河综合治理、区域深度绿化等11项基础设施工程,迅速改变温泉镇驻地周边区域的形象,带动旅游度假大项目的开发,力争三年内将这一区域建成青岛新兴旅游度假区、国际国内顶级的会议和高档接待中心区。3、龙山南域经济区。以市环保产业基地和即发龙山工业基地为核心,今年投资2.2亿元完善域内的主要基础设施,逐步将该区域建成高档服装面料生产基地和电子、食品饮料、生物制药等新型产业的重要集聚区。4、城区西部新经济区。以正在申请报批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省政府已上报国务院审批)为依托,加快域内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聚集,带动整个区域建成青岛新的出口加工基地和制造业发展的新空间。5、南泉、蓝村经济区。今年投资1.2亿元,搞好域内的基础设施对接,整合两地的工业基地,依托胶东半岛最大的蓝村铁路编组站和胶济铁路最大的南泉货运站,将该区域建成胶东半岛重要的陆路物流中心和大宗工业品加工基地。6、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今年重点围绕新加坡创新科技项目扩大规模和建设产业链项目,投资7000万元配套基础设施,带动域内加快高新技术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将该区域建成青岛市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7、西北部五镇都市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区。适应城乡居民对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重点在该区域建设良种蛋鸡养殖基地、奶牛养殖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15万亩高产优质高效粮食示范区。今年投资2.2亿元在域内兴修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促进该区域逐步建成青岛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专用基地。
二、加快构建以“六大产业集群”为主体的新型产业体系,强化建设大青岛“重要一极”的产业支撑。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产业发展模式,集中力量抓好内外资大项目、高水平项目的引进和建设,促进现有企业加快膨胀规模和提档升级。今年全力以赴促进年初确定的160个外资千万美元以上、内资5000万元以上、涉及总投资370亿元的“四新”内外资大项目(目前86个已投产和在建),带动针织服装服饰、电子及电子配件、造船及造船配件、食品饮料、旅游、市场商贸六大产业集群快速膨胀和整个产业结构全面升级。1、针织服装服饰产业集群。扶持即发集团进一步扩大品牌带动效应,加快总投资3.4亿美元的即发东丽、总投资1亿美元的即发龙山染织两大高档服装面料及成衣加工项目的建设,促进总投资5000万美元的永元体育用品、总投资3.6亿元的瑞华制衣等26个重点内外资项目的达产扩产,强壮140家规模以上针织服装服饰骨干企业,带动全市现有1054家中小针织服装服饰企业膨胀壮大,推动该集群向规模化、高值化快速演进。2、电子及电子配件产业集群。突出抓好总投资5000万美元的创新科技、总投资2.7亿元的TCL白色家电、总投资1.5亿元的新同人电子、总投资1200万美元的朗进软件等15个重点内外资项目的建设,带动全市现有172个中小电子及电子配件项目做大,使该集群快速发展成为我市新型产业体系的主力军之一。3、造船及造船配件产业集群。全力促进总投资9亿美元的马斯特造船项目,抓紧做好报国家发改委核准的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2006年形成造船能力。同时,面向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大力引进和建设配套企业,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大造船产业链条,拉动以造船和造船配件产业为主体的临港经济迅速崛起。4、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围绕总投资3.2亿元的椰风食品饮料、总投资9000万美元的正大鸡肉产品加工、总投资3400万美元的日清制粉等12个食品饮料投产、在建的龙头项目,抓扩产或投产、达产,抓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完善产业链条,带动全市现有174家中小食品饮料企业膨胀规模,推动该集群加快成长。5、旅游产业集群。加快促进总投资26亿元的天泰山海泉旅游综合开发、总投资20亿元的天逸海湾国际度假城、总投资2000万美元的温泉健诊中心等23个投资过亿元的旅游大项目的建设,着力引进一批体现山、海、泉特色,与青岛大旅游互补性强的高质量旅游度假项目,基本形成以温泉鳌山组团为中心的青岛东部新兴旅游度假区。6、市场商贸产业集群。以现有24处专业市场的规模膨胀和改造升级为重点,带动全市143处市场持续繁荣发展,进一步丰富完善“江北最大市场群”的内涵。依托六大产业集群的崛起,到2008年基本形成新型产业体系。
三、壮大“四大特色经济”,增创建设大青岛“重要一极”的特色优势。坚持特色立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深入挖掘发展潜力,集中力量谋求突破,将我市建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四个大市”。一是加快启动以温泉周边区域为中心的东部旅游开发,建设青岛新兴旅游度假重市。认真落实青岛市委关于“以温泉周边区域为启动点,拉动城市东部崛起”的战略部署,紧紧抓住滨海公路修建这一重大契机,与青岛大旅游的发展紧密对接,按照“高点定位、统筹规划,突出特色、注重精品,多元投入、和谐建设”的原则,加快实施“突破温泉”工程,高起点、高标准搞好温泉周边区域的基础设施配套,抓紧建设一批对东部旅游发展特别是对温泉鳌山旅游度假的兴起带动力强的旅游大项目,年内全力抓好总投资58亿元、今年投入11.3亿元的8个旅游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迅速凸现温泉鳌山组团的旅游开发形象。力争三年内将该组团建成以旅游度假、疗养保健、会议接待为主的新兴旅游度假区,建成体现青岛旅游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特色、城市功能特色的新“东部”。二是加快品牌创建步伐,建设区位品牌市。按照“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培育促进、梯次发展”的原则,坚持培育与引进两手抓,在现有3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产品、15个省级名牌、21个青岛市级名牌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品牌培育和品牌引进工作力度,力争到2008年再培育“北国之春”牌床上用品、“红领”牌西服、“即墨”牌老酒3个中国名牌、7个省名牌、9个青岛名牌。同时,加快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大企业,使即墨成为品牌产品、品牌企业的聚集地,实现由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向品牌产业的新跨越。三是加快做大民营经济,建设民营经济强市。按照“壮大龙头、培育骨干、产业拉动、环境催动”的思路,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我市民营经济在全省的优势地位。从今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对民营经济进行扶持奖励;建立和完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到2008年使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达到2亿元以上;对建立国家级、省级、青岛市级技术研发中心和上市的民营企业实施奖励。力争到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发展到600家以上,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1家、过10亿元的6家、过亿元的40家以上,民营经济实现GDP和税收占全市总量达到60%以上。四是加快市场商贸业的提档升级,建设胶东半岛市场物流中心市。依托我市地处半岛城市群核心地带的区位优势和商贸发达的传统优势,进一步整合市场资源,在城西新社区规划建设总投资20亿元、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的西部商贸区,分三期实施。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总投资7.78亿元、总建筑面积45.3万平方米的一期工程,主要建设总投资6亿元、建筑面积26.8万平方米的青岛即墨服装市场,总投资1.08亿元、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的物流中心和客运中心,明年下半年部分投入使用。力争到2010年,将西部商贸区建成集购物旅游、展示展销、休闲娱乐、商务办公于一体的胶东半岛现代化中心商贸区。
四、实施构建和谐即墨的“六大工程”,营造建设大青岛“重要一极”的良好环境。一是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程。下半年开工建设总投资2亿元的青岛高级技工学校,确保明年8月份投入使用。以此为依托,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尽快建立高技工人才和熟练技工的培训体系。未来三年,财政每年投入培训资金1000万元,培训农村劳动力3万人以上。同时,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创造就业岗位5万个以上,三年内将全市剩余和新增的符合转移条件的7.6万名农村劳动力全部转移到二、三产业。二是农村大病医疗统筹和救助工程。2006年将农村大病医疗统筹保障资金提高到每人60元,将农村大病医疗统筹保障结报最高标准由目前的2万元提高到5万元;今年再通过发动社会各界捐款募集农村大病医疗救助资金1000万元,使基金总额达到3500万元,进一步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标准;继续实施为白内障患者实行免费诊治的“光明行动”和为18岁以下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少年儿童实施康复手术的“爱心行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三是全程办事代理制工程。年内在全市所有村庄设立全程办事代理点;扩大镇级全程办事代理中心的服务范围,将具有对外服务职能的站所全部纳入代理中心,直接受理和为群众代理有关事项;抓紧规划建设投资4000万元、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的市行政服务大厅,将全市所有具有行政许可和各类服务职能的部门全部纳入服务大厅,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四是社会救助工程。今年,设立500万元的高考奖励基金和困难家庭学生救助基金,设立100万元的灾害援助预备金;2006年成立市慈善协会,募集资金1500万元搞好社会助困活动;2008年前,将农村低保标准由现行的每人每年820元提高到1000元,城市低保标准由现行的每人每月210元提高到240元;2008年前解决全市所有贫困残疾人的住房问题。五是“平安即墨”创建工程。进一步完善落实以四大工作体系、十条工作线为重点的维护稳定工作网格化长效机制,全力维护“四大安全”。到2007年,城区90%以上的街道和社区、农村85%以上的镇和村达到平安创建标准。六是文明城市创建工程。以争创省级文明城市为总抓手,深入实施“三城并创”活动,力争使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工作今年通过省级验收,2007年底通过国家验收;创建省级园林城今年通过验收;创建国家卫生城2006年达到标准;2008年争创省级文明城市。
五、加强提高执政能力的“三大建设”,为建设大青岛“重要一极”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事权与人权相结合的干部推荐选拔机制,干部考察与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联动、考事与考人紧密结合的干部经常性考察机制,建立一支总体结构优化、综合素质较高、工作作风过硬、具有强烈事业心责任感的党员干部队伍。加强对干部的实践锻炼和教育培训,每年选派100名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组织76个市直部门包村结对帮扶;实施“三百工程”,每年组织100名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100名中青年后备干部、100名农村党支部书记赴苏州、常熟培训学习。2008年前将全市各级各类干部普遍轮训一遍,其中30%以上的村“两委”成员和40%以上的农村后备人才达到大专文化程度。二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扎实深入开展“基层建设年”活动。到2008年,达到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市水平,全部镇党委达到“五个好”标准,80%以上的村党支部达到“五个好”标准,60%以上的农村党员创建为“党员示范户”,60%以上的市直部门成为“基层满意部门”。三是推进工作落实的机制建设。将全市的重点工作分为大项目促进和新型产业体系建设线、和谐即墨和文明即墨建设线、平安即墨建设线、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线等四条线,建立条块结合、纵横交错、利益相连、责任共担的工作体系。对每条线、每项重点工作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工作任务、加强督促检查、严格目标考核,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目标按时全面完成。
当前,我市正处于跨越式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决心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凝心聚力、加压苦干,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推进大青岛“重要一极”的建设,力争早日实现“东部崛起” 和“学赶常熟”的奋斗目标,为充分发挥青岛在全省的龙头带动作用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