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日报讯 在日前召开的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上,副市长臧爱民、张锐分别就发展青岛旅游、演艺业和金融 、商贸业作了专题发言。他们指出,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目标,坚持高点定位、强化特色,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臧爱民指出,旅游业是我市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市围绕“山、海、城、文、商”特色,进一步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力度,2002年至2005年,累计开工建设项目80多个,投入资金超过146亿元,已建成海底世界、青啤博物馆、滨海步行道、九水十八潭、崂山巨峰等34个旅游大项目,初步形成了度假旅游、观光旅游、海上旅游、文化旅游、节会商务旅游和体育旅游六大系列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十五”期间,我市实现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6%,2005年达到256亿元,占全市gdp的9.5%,占全省的25%,占全国的比重由2.22%提高到3.35%,在国内十强旅游城市中提升到第九位。今年上半年,青岛旅游业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预计海外旅游人数和旅游创汇分别达到34.7万人次和1.7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0%和21.9%;国内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达到1169.8万人次和10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6%和25.3%。
张锐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金融体系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累计引进金融机构22家。目前全市共有58家金融机构,务业发展另外有金融中介机构66家,证券营业部39个,期货机构7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金融组织和服务体系。同时,我市金融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849.2亿元和2232.8亿元,保费收入达到49.6亿元,分别比“九五”末增长165%、131%和127%。
张锐强调,作为现代城市的重要“窗口”,流通行业近年来在我市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连续5年实现年均百亿元的跃升,由“九五”末的307亿元达到“十五”末的865亿元,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的排名由第13位升至第8位。通过推进商业零售业对外开放,我市累计引入25家国内外知名商业企业,彰显了开放城市的商业特色和先发优势。目前,我市流通现代化程度比较高,商业零售业业态、业种结构日趋合理,现代信息技术在大中型商业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连锁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动力。同时,消费安全体系比较完善,三级食品安全检测网络覆盖全市主要批零网点,全市实施的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使每天35万人次消费群受益,“绿色消费社区”创建活动在全市145个试点社区推开。
臧爱民、张锐强调指出,我市将通过强化创新意识、品牌意识、服务意识,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发展将在旅游产品规模和特色上取得新突破;金融业发展方面,按照扩大规模、提升层次、完善功能、优化环境的思路,突出机构培育、规模扩张和环境建设“三个重点”;商业零售业发展方面,将围绕把我市建设成为山东半岛乃至沿黄流域的商贸中心,着力构建城市商业服务、大宗商品物流、农村商品流通、企业经营管理四大现代商贸流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