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青岛市各级政法机关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部署,全面深化平安青岛建设攻势,积极构建“网格+智防、心防、共防”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打造体现城市特色、凸显时代特征、遵循治理规律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我市成为第一期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顶格搭建全域统筹平台。成立了市委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的市委平安青岛建设领导小组和青岛市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两个顶格协调机构,各区市、街镇也全面建立相应协调机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了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做好试点工作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实施项目化推进,构建起市级统筹主导、区市组织实施、镇街抓基层基础、城乡社区开展网格要素治理的工作格局。顶格搭建综治实战平台。不断加强市、区市、街道镇、城乡社区四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实体化建设,高规格设立了市级综治中心,打造了上下贯通、左右联通的一体化智能化工作平台,搭建起全要素融合、全数据互联、全领域覆盖,集维护稳定、治安防控、矛盾化解、平安创建、网格管理于一体的实战平台。顶格构建“网格+新三防(智防、心防、共防)”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加强网格化服务管理标准化建设。科学划分、有机衔接社区网格和专属网格,全市划分1.7万个基础网格,配备专兼职网格员4.8万名,实现全覆盖、无缝隙。积极协调12个市直部门,研究制定网格化服务管理组织体系、网格标准、网格力量、平台系统、数据资源、工作机制“六个融合”工作方案,推进“多网融合、一网治理”。加强智防平台建设。推动城市云脑、“雪亮工程”、网格化智慧工作平台等平台深度耦合,打造上下贯通、左右联通的一体化智能化工作平台,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深化“雪亮工程”建设,着力在视频监控增点补面、提档升级、联网应用上下功夫,目前,全市重点部位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实现全覆盖。加强心防体系建设。认真做好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三四三”工程,按照“有设施、有人员、有平台、有服务”标准,在各级综治中心打造规范化社会心理服务场所,搭建贯通市、区市、街镇、城乡社区、网格五级的心理大数据平台和为民服务平台,同时,积极利用覆盖全市基层、行业的心理服务平台,完善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机制, 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组织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和心理服务类社会组织,全天候为市民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心理防线”。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心智谷”,打造心理服务理论研究、实践应用、产业发展三个新高地。加强共防机制建设。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联合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中级法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等18个部门制定《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实施办法(试行)》,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构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司法调解协调联动的大调解格局,在全市组织开展涉疫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解决在当地。以“三我”活动为抓手,积极拓宽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渠道,建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城市治理模式,常态化开展有话大声说、圆桌话题、吐槽大会等议事议政活动,组织市民深度参与,理性表达诉求,积极建言献策,充分民主协商,探究共建共治共享路径,让群众从城市的旁观者、批评者转变为城市的建设者、管理者,群众主人翁意识和获得感、满意度显著提升。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活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17508家,发挥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扎根社区、贴近群众的优势,并通过枢纽型社会组织紧密连接,在各方面为居民提供服务,同时,在全市社会组织中推广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截止目前,共设立社会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129家,遍及各类枢纽型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商会,有效化解一批经济纠纷、劳动争议、邻里冲突等社会矛盾。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精神,涌现出宋玉武等9人扯被救人模范群体,进一步凝聚社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