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青岛统一战线亮点纷呈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8-02-02 来源 : 市委统战部
字体大小: 打印

  2007年,在中共青岛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委统战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目标求高新、细节求完美、效果求实在”的工作理念,努力把大统战的意识贯穿到统一战线各领域工作中,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取得丰硕成果,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统战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有效。一是成功召开全市统战工作会议。在全省统战工作会议召开后,认真筹备召开了全市统战工作会议,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阎启俊同志亲自到会做重要讲话,在青市委常委全部到会参加,统战工作的领导氛围和社会环境越来越好。二是迅速下发《中共青岛市委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一些长期制约统战工作创新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并在统战工作纳入对区市目标绩效考核、镇(街)统战委员兼任民族宗教工作助理等方面实现突破性进展。三是切实加大督查力度,扎实推进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会同市委督查室对12区市、33个市直单位和10所高校科研院所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情况进行了督查,真正把三级统战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


  二、大统战工作格局彰显活力。一是充分发挥统战部牵头协调作用,强化统一战线工作平台。在市台办、市民族宗教局、市侨办、市工商联、市侨联、市社会主义学院等市直统战部门建立了统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重要情况、重大问题统一归口汇报、通气、协商机制和相关干部统一管理机制。对重要工作任务,建立了统一部署检查机制,最大限度地形成和发挥整体优势。二是整合统战力量与资源,完善统一战线支持平台。大力加强与各有关部门、单位的沟通协调,对重要工作任务明确职责分工及目标任务,各方对统战工作的支持力度更大,形成了统战工作大家做的良好局面。三是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健全统一战线联系凝聚网络。坚持以市、区(市)、镇(办)三级统战工作平台和支持平台为主体,以各领域工作任务和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网络。目前,市一级的统战人士联系凝聚网络基本建成,区(市)、镇(街)已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三级联系凝聚网络,进一步增强了统一战线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统一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更有作为。
  三、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成绩突出。一是建言献策数量质量不断提高。组织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统战团体以及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市民月”期间党外代表人士提出意见建议503条,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市委统战部连续5年获“市民月”优秀组织奖。二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成效显著。积极组织引导民营企业大力开展“民企帮村”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农村改善公用基础设施,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目前参加活动的民营企业达963个,帮扶554个农村,捐赠2690.8万元。三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综合评价工作全面推开。建立综合评价工作体系,开展综合评价工作,是新形势下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统战工作的重大创新,是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工作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重要标志。2007年,在深入调研和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工作的意见》,并由市委办公厅转发,进一步增强了开展综合评价工作的力度。在2007年的工商联换届工作中,首次对拟作安排的非公经济人士进行了综合评价,保证了工商联换届人选的质量,提高了选人用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促进了全市工商联换届任务的圆满完成。
  四、“统一战线与奥帆赛同行”活动亮点纷呈。把为奥帆赛做贡献作为统一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中之重,制定实施了《青岛市“统一战线与奥帆赛同行”行动计划》。市委统战部牵头组织协调,整合各方资源,搞好服务配合。全市统一战线各界积极响应号召,依托自身优势,围绕捐助奥帆、服务奥帆、建言奥帆、宣传奥帆,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其中,组织各民主党派就奥帆测试赛期间,城市运行情况形成了多篇高质量调研报告;组织百名书画家绘制158幅迎奥运书画捐赠奥帆委;举办了“迎奥运•魅力青岛摄影展”;组织开展了人文奥运进社区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全面展示了全市统一战线的良好精神风貌。2007年全市统一战线各界为奥帆赛公益捐款1076万元,捐物折合人民币682万元。这项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我部被评为“突出贡献单位”。
  五、多党合作事业再上新台阶。继续深入贯彻中央5号文件精神,协助民主党派在履行参政党职能方面取得了新成绩。一是坚持把政治交接贯穿于民主党派换届后的各项工作中。推动民主党派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协助市各民主党派广泛开展了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为主题的政治交接活动,引导广大成员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引导各民主党派以促进发展为第一要务,认真搞好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社会服务工作。为了更好地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作用,先后组织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协商会、通报会10次,涉及到重要人事安排情况和政府工作情况,阎启俊书记、夏耕市长还专门召集党外人士进行政治协商,征求意见。在2007年的联合调研活动中,根据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就“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建设”、“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等问题形成了9项调研成果,受到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按照中央统战部等七部门要求,经与市教育局、监察局、审计局等部门研究协商,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特约人员工作意见》;积极开展民主党派与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对口联系工作,目前,已有23个部门与民主党派开展了对口联系工作。引导各民主党派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建设,服务社会。先后举办了国际和平周科普宣传活动、医务界专家赴郊区义诊服务活动等,受到了社会广泛好评。三是协助各民主党派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协助民主党派圆满完成基层组织换届任务,召开全市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经验交流会,推动基层组织全面加强建设。把加强民主党派机关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召开民主党派、工商联机关建设经验交流会暨机关作风建设推进会,帮助民主党派、工商联梳理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引导民主党派重视文化建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机关品牌和文化理念。各民主党派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干部精神面貌明显改观,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社会形象大大提高。
  六、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稳步推进。深入开展第7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和文化活动,召开了青岛市纪念周总理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讲话发表五十周年座谈会,切实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协助五大宗教团体顺利完成换届工作,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宗教学识、爱国爱教、为广大信教群众所拥护、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宗教界代表人士进入了领导班子,宗教团体自身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更加适应,积极引导宗教界参与公益和慈善事业,各宗教团体为公益和慈善事业的捐资达60多万元。
  七、港澳台和海外统战工作成效显著。一是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交往,主动参与招商引资。充分发挥统一战线联系广泛优势,积极牵线搭桥,2007年共接待港澳台和海外重要团组31个,374人次。二是与香港知名团组和知名企业的联系日益密切。成功邀请了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香港信和集团等来青考察投资项目,新鸿基地产就拟合作项目进行了调研论证和前期协调;促成了四洲集团在青扩大投资。三是成功举办了“青岛市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交响音乐会”。进一步加大港澳统战工作力度,扩大了统一战线的社会影响。
  八、新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积极探索创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一年来,市委统战部积极创新工作思路,从基础工作入手,努力探索开展工作新途径。一是开展调查研究,通过下发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摸清底数,建立了新的社会阶层党外知识分子人才库。二是在新的社会阶层无党派人士中积极开展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主题的政治交接活动,组织新阶层人士到革命老区接受传统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三是指导基层统战部门,积极探索“楼宇统战”、“社区统战”、“社团统战”等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的新途径,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开展工作的载体和抓手。
  九、党外代表人士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及各宗教团体换届为契机,狠抓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一是坚持以政治培训为主,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培养。全年共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14期,培训590人次,党外代表人士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二是大力推进党外干部配备工作。截至去年底,12区市人大、政府和政协领导班子全部配齐了党外干部,共新提拔市管党外领导干部18名,其中市检察院历史上第一次配备了党外副检察长。同时,会同市委研究室对加强党外干部队伍建设长效机制进行了专门调研。三是认真做好人大、政协换届工作。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安排十一届市政协一次会议委员538名,其中,民主党派成员增加22名,少数民族和宗教界人士增加5名,妇女人选增加9名,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增加2名,研究生以上学历增加55名,与十届市政协委员相比,委员代表性更广,知识层次更高,参政议政意识更强。同时,推荐55名党外人士为全国、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圆满完成各项政治安排工作。
  十、统战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一年来,统战部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自觉提高工作标准,切实加强学习锻炼,部机关整体工作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统战干部的工作活力、开拓精神和争创一流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同时,进一步深化服务意识,积极改进服务手段和方式,在为党外人士解难题、办实事方面取得了扎扎实实的进展。倾力打造统一战线“挚友真情”机关品牌,通过制作《挚友真情》歌曲、标识等,宣传推介品牌,使“挚友真情”机关品牌逐步被统战人士和全社会了解和熟悉,营造了开展统战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