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委员会2007年主要工作成果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8-01-24 来源 : 市农业委员会
字体大小: 打印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委党委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积极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认真落实农村各项政策,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圆满或超额完成各项工作目标。2007年,预计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7400元,同比增长13%,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农业总产值达到367亿元,同比增长15.3%。
  (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实现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加快推进“四百工程”建设,优化农业结构与布局,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一是100万亩蔬菜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投入4000万元,全面启动100万亩蔬菜示范区建设,力争3年实现水利化、设施化、良种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目标。2007年,改造菜田30万亩,新增设施蔬菜1万亩,建成冬暖式大棚(大拱棚)5000个,道路、水利等农田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争取国家投入1435万元,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优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二是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受自然灾害和面积下降影响,粮食生产呈现“秋增夏减”,全市粮食总产288.25吨,同比下降5.2%;其中夏粮总产139.5万吨,单产396公斤;秋粮总产148.75万吨,单产428公斤。蔬菜面积和总产实现“双增”,种植面积达到202万亩,增加8.2万亩;总产达到720万吨,增产31万吨。油料总产54.29万吨,增产2.7万吨。果品总产103万吨,同比增长25%。三是畜牧业健康发展。全市肉蛋奶总产达到180万吨,同比增长1%。生猪生产呈现恢复性上涨,全市存栏生猪达到185万头,有效满足了市场需求。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步伐加快,全市新建改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39个,争取中央投入1800万元,实施43处规模化养猪小区项目建设。全市规模化养殖小区达到3294个,其中标准化养殖小区1443个。扎实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畜禽免疫密度达到100%,全市未发现重大动物疫情。
  (二)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集中开展了以源头治理和过程监管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国家检查组的充分肯定。12月3日,人民日报在1版显著位置对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行了报道。全市52处农产品批发市场100%的纳入监测范围,基本解决了173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使用违禁农药问题,蔬菜产品平均合格率达到96%。一是加大农产品质量监测力度。市农产品质检中心和五市农产品质检站全部列入全国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规划。全年共抽检蔬菜、茶叶、水果产品3800批次,畜产品、兽药、饲料1025批次,产地检疫畜禽2.1亿头(只),保证了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实行高毒高残留农药定点经营制度,落实200家定点经营单位,严肃查处使用违禁农药行为,收缴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1158公斤,集中进行了无害化销毁。三是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制定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20项,超额完成市政府“食品放心工程”60处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目标,达到验收标准的生产基地173处。四是加强“三品”认证和农业品牌培育。大泽山葡萄通过农业部首批地理标志认定,组织推荐中国名牌农产品5个,推荐认证“三品”28个,全市无公害农产品达到164个,绿色(有机)食品108个。
  (三)突出发展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一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入宣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加强资金扶持和指导服务,安排600万元,重点对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扶持,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自去年7月1日法律实施以来,全市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306家,发展社员人,社员出资总额达到万元。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争取国家综合开发产业化扶持资金2719万元,重点对15家具备较大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进行扶持。组织评选了首批50家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66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45家,农产品加工能力达到590万吨。三是加强市场规范化建设。健全农产品产地批市场准入、退出、价格发布等制度,采取群众自筹、社会资助等方式,筹资2800万元,新建交易大棚1.2万平方米,冷风库5000平方米,提高了市场交易能力。2007年,全市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交易达到230亿元,同比增长20%。坚持“全省第一、全国一流”的目标,参展第五届中国农交会取得圆满成功,贸易成交额达到2000万元。四是加强高效示范园区建设。安排1000万元,重点对12个示范园区进行扶持,科技示范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全市专业镇达到18个,专业村达到280个。
  (四)加快科技推广步伐,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一是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实施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发布制度,向农民群众推介20项重大农业技术和70个优良品种;深入开展科技联户活动,全市组织700多名农技人员联系种养大户,跟上搞好技术服务;组织实施农业部科技入户项目,培育100个科技示范村、1000个科技示范户,示范户蔬菜产量平均增长10%以上;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向农民发放科技丛书3400多本、明白纸34万多份,现场解答农民咨询2万余人次。二是加大农业科技攻关。全年共实施农业科研攻关项目32项次,其中新立项9项次,有17个农业科技项目通过验收鉴定,15个达到国内领先。组织申报市科技进步奖13项,省农业丰收奖2项,市农科院大白菜、黄瓜、番茄品种选育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三是加强农民科技培训。突出抓好新型农民、绿色证书、职业技能、远程教育、实用技术等培训工程,全年培训农民19.5万人次,较上年增加4.5万次。四是加强良种示范体系建设。完善农作物良种引育中心、果树无病毒苗木繁育场等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启动花生良种繁育及标准化展示基地建设,建成6个县级良种示范分中心、50个镇级良种示范点,全年共引进农作物新品种1200多个、果树新品种76个。五是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组建了农业专家咨询队伍,对青岛农经网进行了升级改造,开通了“12316”服务热线,发布“农情快递”手机短信1800余条,新增“一站通”用户100余家,农业信息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五)加强装备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认真落实农机补贴2900万元,全市购置农机2068台(套),带动农民投入6100多万元,农机总动力达到680万千瓦。全面推广农机作业“一条龙”模式,小麦机收率达到98.6%,玉米机播率达到91.8%。全年完成跨区作业510万亩,市农机局被评为全国跨区作业先进单位。积极开展“一证三训”组合式培训,培训农村劳动力1万余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实现新突破,全市保护性耕作达到15.2万亩。二是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争取中央资金3067万元,落实中低产田治理项目13个,改造中低产田17.55万亩。新增平度、胶南两个国家级测土配方施肥试点县,争取农业部扶持300万元,实施测土配方施肥206万亩,总节本增效达到1.5亿元。三是加强农村新能源建设。争取中央资金590万元,市财政2000万元,采取政府补贴形式,全市建设户用沼气12400户,大中小型沼气工程33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6处、“四位一体”生态大棚100个,积极开展秸秆压缩成型生物质水暖炉试点,大大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六)全面落实农村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和对外开放。一是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和土地承包政策。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扎实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补发工作,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突出问题治理,积极促进土地承包权流转,全市土地流转达到16.46万亩。在省委、省政府减轻农民负担执法检查中名列全省第一。二是认真落实农业补贴政策。2007年农业项目资金争取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年争取2.66亿元,较2006年增加3321万元,其中争取中央资金9963万元,增加1796万元。落实种粮农民补贴5796万元、良种补贴1200万元、苹果套袋补贴120万元。三是稳妥推进三项改革。扎实开展村级债务清理化解工作,完成村级债务清理摸底,实现村级不良债务下降30%的目标。积极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在全省率先完成了100万亩小麦保险试点任务。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各区市圆满完成改革任务。四是农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实施出口绿卡行动计划,制定番茄等5种农作物良好农业操作规范,全市示范推广面积达到20.6万亩。农产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农产品出口达到32亿美元,同比增长38%。积极开展技术交流合作,全年引进技术智力项目6个,接待国外来访团组15个。五是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6638人次,查获假冒伪劣种子1.5万公斤、化肥34万公斤、农药2.4万公斤,立案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农资案件645起,挽回农民经济损失487.5万元,保障了市场秩序和农民利益。
  (七)坚持以“五化”为重点,加快推动新农村建设。加大督查检查力度,及时调度进展情况,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新农村建设25件实事。筹备组织了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场会,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阎启俊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总结了胶州市以村庄“五化”建设为切入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做法,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格局,在全市掀起了以“五化”为切入点的新农村建设热潮。参与起草了《市关于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五市在全国百强县的位次进一步提升,胶州、胶南、即墨并列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第20位,成为全国第二个区域经济强县组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