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以来,四方区在全省率先成功举办两届“邻居节”,期间共组织活动992场,19万户居民参加,受到了居民普遍欢迎,先后被评为2005年度青岛市机关优秀工作成果奖和青岛市群众十大“我最喜爱的文化活动”。
一、围绕和谐新主题,营造市民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2005年,区委区政府根据海伦社区一位小学生“市民月”期间的建议,结合文明城市创建,紧跟时代发展主题,决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邻居节”。先后面向全国征集节徽、节歌和金点子,吸引了各区市热心市民以及北京、浙江、江苏等外地市民的热烈响应和广泛参与;印发《致全区居民的一封信》、宣传张贴画等大量宣传资料,营造了浓厚氛围。同时从居民需求出发,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组织开展了贴近生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公益和文体活动,搭建起邻里沟通交流的平台,全区居民群众参与率达到60.2%以上,中央、省、市新闻媒体集中报道100余篇,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
二、倡树文明道德新风尚,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
随着旧城改造的推进和人们生活、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社区家园在很多人心目中开始荒芜,而“邻居节”重新为广大居民提供了一个公共心理空间。2006年启动仪式上,与青岛电视台《对话》栏目联合举办首届社区“百姓论坛”,就“文明养狗”、“一户一表”、“文明装修”等群众关心的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嘉兴路街道组织邻里清理公共卫生、共栽“邻居友情树”;河西街道组织无业育龄妇女1000余人进行生殖健康查体;海信社区围绕“怎样遵守小区公德”,“邻里之间怎样互相关照”等居民关注的热点话题,召开“亲情茶话会”,并组织邻里结伴出游……打破了高楼封闭的坚冰,促进了“邻里一家亲”,增强了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编织团结和睦新纽带,有效拉近邻里之间的距离
社区居民是“邻居节”的策划者、参与者,更是受益者。兴隆路南公司社区组织“寻找老邻居、认识新邻居、感谢好邻居”活动,帮助50余对居民找到失散多年的老邻居,用老邻居之间质朴的邻里情感染新邻居,打破隔膜;兴隆路街道举行“同在一片蓝天下”孤残儿童领养家庭大联欢,14个社区组织60多名残疾人同帮助他们的邻居参加“邻里互助”趣味运动会。阜新路街道“居民同乐会”、水清沟街道“满汉全席邻里团圆饭”、洛阳路街道“邻里图书交换大集”等活动,使很多陌生邻居成了朋友,“冷战”邻居冰释前嫌,团结互助、热心公益、奉献社区的新型邻里关系正在构建。
四、搭建多层新平台,形成人人促进和谐创建新局面
结合实际,多层次推进邻居节活动深入开展。除了老年人积极参与外,在未成年人层面,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爱心敲门送温情”、制作“爱心卡”、“邻居节里手拉手、纸艺凝系奥运情”等活动,成为最活跃的群体;在中青层面,采取厨艺擂台赛、创业绝活展示、亲子教育课堂等形式,吸引他们参与;在新市民层面,举办“新老市民同乐会”、趣味联谊会等活动,让新市民享受“市民待遇”;在机关层面,通过表彰“好市民”杰出代表、为新市民提供服务等活动,调动各部门参与到活动中来;在驻区单位层面,各街道、社区积极邀请驻区单位以“居民”身份参与社区举办的各种活动,打破驻街单位隔绝于社区生活的老传统,形成“共建、共创、共享、共荣”的观念和“同地而居、共创繁荣、共建文明”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