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区2006年工作成果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7-01-05 来源 : 城阳区
字体大小: 打印

  1、中央政策研究室“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暨城阳经验座谈会”在城阳召开
  4月22日至23日,中央政策研究室“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暨城阳经验座谈会”在城阳区召开,有13个中央和国家部委、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研室领导出席会议。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和省长韩寓群发来贺信。会议认为,近年来,城阳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凝心聚力、统筹城乡,坚持把工业化作为主旋律,把城乡一体化作为突破口,不断完善各项社会保障体系,构筑起惠及大众的全面小康。会议一致认为,城阳的经验值得推广借鉴,“为全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树立了标杆”。

  2、青岛出口加工区在一片贫瘠的土地上强势崛起,走在全国出口加工区前列
  2006年,青岛出口加工区强劲发展,再创奇迹———引进外资总额2.36亿美元、到账外资5066万美元、注册资本1亿美元,在全国59个出口加工区中分列第2位、第3位、第3位。
  三年前,城阳区着眼青岛市总体战略布局的需要,着眼统筹区域发展,破解城阳西部多年来发展相对滞后的难题,将青岛出口加工区选址于城阳区西部的河套街道。短短三年时间,这片贫瘠的土地已变成蓬勃发展、充满生机、活力与希望的热土,不仅实现了当年获批、当年完成基础设施配套、当年通过联合验收,更成为一座设施配套齐全、生态环境优美、外向型、现代化的产业化新城。在发展中,城阳区坚持开发建设与招商引资并举,使核心区一期1.7平方公里达到“九通一平”标准,加快了核心区、配套产业区、高档生活服务区、辐射带动区“四区联动”发展;建设了居于国内领先水平的电子闸口放行系统、车辆自动识别系统、集装箱号识别跟踪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报警系统及电子巡更系统等六大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建起“一次申报、一次审单、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海关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按照“公开、高效、透明、科学”的原则,组建了综合服务中心,建立了项目洽谈、签约、审批等全程跟踪服务机制;建立健全了外商投资审批时的一条龙服务、企业建设过程中的全方位服务、企业开工投产后的经常性服务三大服务体系,构筑起优越的投资发展环境,使众多“大、高、外”项目迅速向出口加工区集聚。
  截至目前,青岛出口加工区累计签约外资项目33个,投资总额5.03亿美元,注册资本2.1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613万美元。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达到18个,注册资本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1个,已投产企业13家,在建企业8家,区内企业用工人数达到6000人。

  3、青岛新天地(一期)工程荣获国家工程建设质量最高荣誉———国家优质工程奖
  2006年11月,青岛新天地(一期)工程荣获国家工程建设质量最高荣誉———国家优质工程奖,这是山东省仅有的5个获奖项目之一,是青岛市唯一获奖项目,也是全国仅有的两项获奖园林工程项目之一。规划建设青岛新天地是城阳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打造魅力之城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超前、科学决策的成果,是区委、区政府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点睛之笔。青岛新天地分为景观长廊、中央休闲商务区、国际商务文化区、生活天地居住区“四个板块”,是一处集景观、休闲、旅游、商务、文娱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具有国内影响力的城市中心景观带和核心商业经济带。目前,先后引进了投资25亿元的“宝龙城市广场”,投资18亿元的“万科魅力之城”及首尔电影院等三产大项目,有力提升了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城市品位,翻开了城阳城市建设中灿烂、辉煌的一页!


  4、全省村镇建设暨村庄整治工作会议在城阳区召开,城阳经验全省推广
  2006年7月4日至5日,全省村镇建设暨村庄整治工作会议在城阳区举行。省委副书记高新亭出席会议并讲话,副省长才利民、市委副书记王文华等省市领导出席会议。会议指出,城阳的经验和做法,为新农村建设树立了很好的典范,值得学习推广。城阳区着眼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构建和谐社会,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创造城阳人更美好的生活为出发点,审时度势,前瞻决策,创造性地实施了“三个基础”稳固、“六个清楚”到位的工作思路,积极稳妥推进以旧村改造为主体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了农村向城市、农民向市民、一产向二三产业的转变。目前,全区已有28个社区完成旧村改造,拆迁面积321万平方米,建设面积达376万平方米,有3.2万户居民住上宽敞漂亮的新楼房,腾出产业发展用地7000余亩,推进了一批三产大项目建设,切实提升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档次。

  5、城阳区委三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召开,就我区加快全面小康建设步伐,构建和谐社会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11月30日,区委三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召开,会议听取讨论了区委常委会工作报告,审议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率先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意见》。会议认为,2006年,全区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98.8%,2007年将全面完成小康指标,提前8年实现省委提出的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为率先实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全区全面小康建设实际和发展前景,到2010年,城阳区将率先完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阶段性目标任务,进而向实现现代化迈进。

  6、全区进出口总额达67亿美元,其中,外贸出口42亿美元,继续位居全省县市区首位
  城阳区坚持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一起利用,两个市场一齐开拓,内外资一并引进,加快实施建设外经贸强区战略,牢牢把握“五个体现”原则,构筑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立体化、纵深化的对外开放格局。同时,不断强化为外商服务的力度和水平,做到“亲商、爱商、安商、富商”,坚持“永不说不”、“马上就办、限时办结”的服务理念,用心做好每一个项目,进一步提升了城阳的美誉度和竞争力。2006年9月,在韩国首尔进行的大规模招商推介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与韩国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全面合作。到目前为止,城阳已引进韩国企业1500多家,居住生活在城阳的韩国人达3万多人,被评为全省唯一的“韩国企业密集区”。2006年,全区进出口总额完成67亿美元,同比增长19%,其中,外贸出口42亿美元,增长19.7%,继续列全省各县市区首位。

  7、青特、喜盈门、青变等骨干民营企业持续发展壮大,全区有23家企业名列全市百强、5家企业名列全省百强
  城阳区以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自身竞争能力为重点,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和品牌经济,有效激发了经济发展活力,全区民营经济呈现出“大老板顶天立地、小老板铺天盖地”的良好发展态势。2006年,以青特、喜盈门、青变等为代表的民营企业持续强劲发展,已有23家企业名列全市百强、5家企业名列全省百强。目前,民营经济实现产值、贡献的税收均占全区的60%以上。“青特”商标获得2006年青岛市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目前,全区已拥有市级以上名牌53个,市级以上著名商标52个,其中中国名牌7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列全市首位。

  8、世正爱丽安、中韩国际小商品城等一批三产大项目投入使用,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重大突破
  2006年8月,总投资近10亿元的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工艺品/饰品配件市场———青岛中韩国际小商品城开业;9月,总投资5000万美元的青岛世正爱丽安韩国城国际购物中心项目开盘,至此,深圳万科集团投资18亿元的“万科魅力之城”、投资25亿元的“青岛·城阳·宝龙城市广场”等10多个大型三产项目开工建设或投入使用,全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实现重大突破,大市场、大流通、大服务格局初步形成。发展以特色餐饮、特色休闲娱乐、特色文体健身为主体的餐饮服务业,使全区餐饮企业发展至1500多家,初步形成了中城路大众餐饮一条街、重庆北路韩国美食街两大餐饮街区;以世正爱丽安、中联大润发等为代表的一批商贸、楼宇项目;以希尔景园、鑫江等星级酒店为代表的一批高档商务酒店项目;以普罗斯物流、山航物流等项目为代表的一批现代物流业。它们的集聚直接促动了城阳产业结构升级。城阳三产比例已达32%,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9、以环境综合整治为切入点,大力开展全民大教育和文明创建各项活动,全区党员干部群众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2006年,城阳区坚持把素质建设作为推进发展促进和谐的重大问题来研究,在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中,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荣辱观,把素质建设涵盖到机关公务员、社区党员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居民等不同层面,体现到思想、政治、道德、文化、健康等各个方面;渗透到学习、教育、培训、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使全区党员干部群众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坚持以环境综合整治为切入点,清除卫生死角、拆除违法建筑、规范门头广告、清理非法摩的,重点路域、流域、区域得到有效治理,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其中,棘洪滩街道还被评为全国卫生镇(街道)。坚持把全民大教育作为素质建设的主线,大力弘扬“开放、创新、诚信、和谐、文明、向上”的城阳人精神,广泛唱响区歌、践行誓言,凝聚起热爱城阳、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推进建设学习型城区、创新型城区,着力开展了“迎奥运文明示范窗口”、文明片创建等活动,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交通“三让”等主题宣传教育等活动,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加强了和谐社区示范点建设,确定王家女姑社区等18个社区为区级和谐社区示范点;节庆文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异彩纷呈、形式多样,在全区形成了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关心的生动局面。

  10、加快推进“科技创安”,“平安城阳”更加平安
  2006年,城阳区全力抓好政治、社会、信访、生产“四个安全”,建立完善“四位一体”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加强综治队伍建设;深入推进“科技创安”工作。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视频监控的全覆盖,全力构筑起“打、防、控”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力夯实了基层治安稳定基石,营造了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投资5900余万元,在全区211个社区(村)安装了视频监控设施,全区的重点骨干企业、重点要害部位的技防覆盖率达到了100%。在全区每个街道建立了以派出所为核心的视频监控网络平台,将辖区内所有社区(村)的视频控系统进行互通互联,并与区公安110指挥中心联网,实现全区治安动态监控系统的无缝覆盖。“科技创安”使全区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发案率得到有效遏制,被评为“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