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外经贸局工作成果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7-01-04 来源 : 市外经贸局
字体大小: 打印
  2006年,全市外经贸工作坚持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和谐发展”为重点,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基本达到了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要求。
  2006年外经贸工作基本情况
  据初步统计,全年完成进出口总值365.6亿美元,同比增长20%;其中,出口216.5亿美元,同比增长23.1%;进口149.1亿美元,同比增长15.9%。外管局到账资金18.3亿美元,同比增长12.6%。外资方面,全年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398个,实际使用外资36.5亿美元,占全省的36.5%。对外经济合作方面,全年完成对外经济合作合同额4.46亿美元,营业额4.0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8.7%和49.8%;批准境外投资项目60个,同比增长7.1%。
  主要特点是:
  1、外贸进出口日均1亿美元,外贸口岸大市的规模水平开始显现。我市进出口总额在2004年和2005年接连突破200亿美元和300亿美元的基础上,2006年将达到365.6亿美元,居副省级城市第4 位,历史性实现日均进出口1亿美元。与此同时,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占比继续提高。2006年我市机电产品出口达到82.94亿美元,同比增长30.8%,占全部出口的比重达到38.3%,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5.36亿美元,同比增长51.1%,占全部出口的比重达到11.7%,比去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

  2、利用外资领域不断拓展,项目质量进一步提升。一是循环经济和环保领域利用外资取得初步突破。引进并储备了一批质量较高的大项目,如风力发电零部件企业蒂森克虏伯德枫丹轴承和贝克曼钢结构正式开工建设,西班牙的海水淡化项目已经奠基。二是现代服务业项目加快进入。两大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和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先后落户我市;香港招商局码头部分泊位正式投产;德国杜斯曼集团在我市合资设立的杜斯曼物业管理(青岛)有限公司,是我省第一个外资物业管理项目;渣打银行、东亚银行青岛分行相继开业,我市外资银行金融机构达到8家。三是大项目成为利用外资的重要支撑。1-11月,新批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外商投资项目142个,工商注册率接近100%;其中,总投资过5000万美元的5个,3000—5000万美元的项目19个。全年有517家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出资,实际利用外资17.67亿美元,占实际外资总额的51.0%。又有5家世界500强在来我市投资7个项目,至此共有78家世界500强公司在我市投资项目154个。四是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实现新突破。中国康大于2006年10月在新加坡主板上市,发行1.2亿股,融资2.76亿人民币。这是我市首家在新加坡上市的企业,开辟了新的境外资本市场。同时也是我市首家县域企业上市公司和首家进入证券市场的农业企业。

  3、以整合优化境外投资为重点,“走出去”实现新进展。“海尔—鲁巴经济区”设立,胡锦涛总书记访问巴基斯坦期间,亲自参加揭牌仪式并参观了园区。“海尔—鲁巴经济区”成为首批获得国家批准的8个和第一个实际启动的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是15个副省级城市中唯一获批的境外工业园区,为进一步推动我市企业走出去搭建了良好平台。

  4、开放园区再添新军,外向型经济发展平台进一步完善。5月份,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经国务院批准正式设立;6月份胶州湾新产业基地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使我市成为15年来全国第一个高新区扩区的城市。至此,我市国家级经济园区总数已达6个。同时,经省政府批准,城阳工业园、青岛临港产业加工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全市省级开发区升至9家。
  5、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被世行评为投资环境“金牌城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的若干意见》,显示了我市在更高层次上打造最佳商务城市的决心和目标,各项措施深入实施。世界银行于2006年11月发布的《政府治理、投资环境与和谐社会:中国120个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中,青岛被评为“金牌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