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6年工作成果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7-01-05
来源 :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劳动保障部门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完善、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综合提升”的工作思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强化劳动保障监督维权,着眼于劳动保障长效机制的建立,推动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青岛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今年1月召开的全国劳动保障工作会议暨全国劳动保障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我局被国家人事部、劳动保障部授予全国劳动保障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㈠城镇就业继续保持基本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全市实现城乡就业2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40%。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就业1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6%,连续五年实现“新增就业大于新增失业、就业增速大于失业增速、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下降”。一是实施扩大就业工程,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政策体系。以市政府名义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意见》,对促进就业政策进行了延伸、扩展、调整和完善。抓好促进就业政策的落实,组织开展了“扬帆行动”、再就业政策实效行动等活动,加强就业岗位开发力度,建立了岗位开发协作机制,全市累计发放《再就业优惠证》14万个,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21亿元,扶持创业3784人,累计登记失业人员23万人,通过各种渠道实现就业16.2万人。二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坚持城乡统筹就业,将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逐步向农村和农民延伸,完善了以城乡统筹就业为基础的就业统计制度、服务工作制度和培训工作制度。组织开发了市、区市、乡镇一体化、多层次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管理网络系统。认定了118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初步形成了以公共职业培训机构为主体,社会各类培训资源广泛参与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在健全市、区(市)两级就业管理服务机构的基础上,根据城乡就业的不同需求,在市内四区,重点强化了街道和社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在五市三区,重点强化了乡镇就业服务机构建设。目前,市内四区44个街道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中心,402个社区配备了939名劳动保障协理员;五市三区130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就业服务机构,50%的行政村(居)配备了专(兼)职的劳动保障信息员,为城乡劳动力提供就业服务。三是实施再就业援助工程,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就业问题。按照岗位储备、就业托底的思路,进一步完善了公益性岗位储备制度,调整了公益性岗位认定标准,加强了公益性岗位管理,全市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2.5万个,安置就业困难人员2.44万人。按照制度化、亲情化、个性化就业服务的思路,积极推行“ABCD”工作法,全面做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目前,我市A类人员就业率保持在99.4%以上,C类人员就业率保持在93.7%以上,1211户“零就业家庭”全部脱“零”。按照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思路,积极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目前,市内四区145个社区达到了充分就业社区标准,达标率36%。2006年,全市共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75万人,就业安置率达到94.4%。四是大力推进创业工程,加快培养一大批创业“小老板”。以就业服务网络为依托,将创业服务向区、街、社区延伸,进一步完善了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开业指导、贷款担保、税费减免、跟踪服务等“一条龙”运作的创业服务体系。建立了劳动保障、总工会、团市委、妇联、工商联“五位一体”的创业联动机制,对创业工作统一协调、统一规划、统一服务,形成了促进创业工作的合力。积极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模式,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贷款效率。2006年,全市共有1.6万人实现了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带动就业4万人。其中,通过小额贷款担保政策扶持创业3858人,带动就业9000人。五是实施就业服务提升工程,创新就业服务工作体系。全面树立“服务是唯一产品”的理念,实行就业服务业务流程再造,努力打造客户服务中心品牌。以高校联盟、企业联盟、培训联盟为主体,组建成立全国首个就业促进联盟,目前已涵盖我市20余户大企业、12所高校及7所培训机构。通过建立就业联盟,整合服务资源,建立快速服务机制,畅通企业与求职者、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信息渠道,共同促进城乡劳动者及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同时也大大满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
㈡职业培训取得新进展,技能人才素质得到新的提高。全市培训失业人员3.9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5.8万人,组织企业在职职工培训3.4万人;全市新培养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20889人,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的比重由去年末的8.2%提高到12%。一是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 2006年,市财政共拨付培训费补贴资金1268万元。年内累计组织“金蓝领”培训2300人,组织培训紧缺工种提高层次培训1700人。发挥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辐射带动作用,组织开展了首席技师评选,有25人被评为省、市首席技师,其中市首席技师15人。二是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提高职业培训能力。动员全社会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参与职业培训,形成了“大培训”的工作格局。各类职业院校、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劳动就业训练中心、企业职工培训基地快速发展,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年培训能力提高到16.5万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有了新的进展,建立了服务业、焊接等一批公共实训基地,年实训能力达到3万人。三是完善职业技能鉴定评价体系。全面推行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就业准入控制,职业技能鉴定覆盖面扩大到在职职工、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自由职业者和失业人员。初步建立了鉴定考核评价体系,技能鉴定能力和质量不断加强。充分发挥技能鉴定引领培训的作用,将企业内部培训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鉴定紧密结合,建立了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单项证书制度。目前,全市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发展到34家,技能鉴定工种由90个增加到277个,每年技能鉴定都在10万人以上。
㈢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不断加快,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43万、195万、111万、107万和100万人。其中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职工21万人,净增11.71万人。全市征缴企业各项社会保险基金61.5亿元;征缴机关事业单位各项社会保险基金22亿元;征缴农村养老保险基金6.3亿元。一是养老保险工作全面深入开展。调整提高了全市36万名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人均每月增加199元。建立了社会保险储备金制度,全年提取社会保险资金5000万元。企业年金各项工作稳步展开,企业年金试点企业达到113户,惠及职工4万人。二是医疗保险工作不断创新。出版了新的《药品目录》,扩大参保患者用药范围,参保患者整体药品费用负担比例比以前至少降低4个百分点。三是工伤保险制度、生育保险改革进一步深化。制定出台了工伤保险“平安计划”,大力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全市参加工伤保险农民工人数达到50万人。将崂山、城阳、黄岛(含保税区)三区生育保险纳入市级统筹,三区生育保险管理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四是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机制进一步完善。打破经办社保业务的行政区域限制,推出了无障碍缴费、无障碍制卡、无障碍认证三种“无障碍经办”模式,七区内的参保单位和职工可就近办理社保业务。继续推行“网上征缴”模式,全市有1.76万户企业实行了“网上征缴”,占全部参保企业的52.2%。推出银行代收模式,通过交通银行各网点代收市内四区个体、自由职业者和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费。截止2006年底,通过银行代缴社保费的个体、自由职业者及灵活就业人员达10.8万人,共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3.3亿元。五是提高社保基金行政监督工作水平。积极配合国家审计署济南特派办对我市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基金的专项审计,联合审计、财政、监察等部门成立社保基金检查小组,组织各有关单位业务骨干对全市社保基金进行了全面检查,并对平度、莱西等8个区市进行了重点抽查。审计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市基金监督措施得力,较好保证了社保基金的安全完整。
㈣劳动保障执法维权力度不断加大,职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全市各类企业签订劳动合同140万份,签订率达95.5%,上调了我市用人单位月最低工资标准和小时最低劳动报酬标准。全市两级劳动争议仲裁院共受理各类劳动争议案件5181件,通过依法仲裁,共为劳动者追回经济损失1.2亿元,为用人单位追回各项经济损失1282万元。两级劳动监察机构共主动监察用人单位18441户,社会保险扩面155495人,清欠社会保险费11154万元,追回劳动报酬5238.3万元。劳动信访案件按期处结率达98%以上。一是完善劳动关系协调处理机制。在全市实施了“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在城阳区进行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工作试点。加强企业工资分配调控,发布2006年企业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人工成本参考水平,为企业合理确定工资分配提供了参考依据。提高全市最低工资标准,驻七区用人单位工资由月530元提高到610元,增长15%;驻五市用人单位工资由月470元提高到月540元,增长14.9%。切实解决企业欠薪问题,清理各类企业欠薪11388万元。其中,对无力解决欠薪的16户国有集体困难企业欠薪1572万元,由市政府通过资金平台帮扶解决,并全部发到了职工手中;改制、破产企业通过土地变现、国有资产出让等方式解决职工欠薪2324万元;追讨农民工工资4000万元,继续保持了工资零拖欠。二是加快推进“两化”监管平台建设。进一步健全了网格监管责任体系,基本形成了对用人单位的全覆盖、全过程、全动态、的监察工作机制。启动了网上办案,积极探索网上年检,创新办案模式,利用无线网络和移动办公设备,实现了移动监察,提高了监察效率和质量。三是劳动仲裁工作又有新进展。突出抓好劳动争议的调解和预防工作,采取案前调解制度,全市调解结案率达到42.1%;加大对集体争议案件的处理力度,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积极做好中美劳动法合作试点工作,受到劳动保障部及美方的高度评价。四是劳动信访工作不断加强。在全市172个街道(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设立了兼职信访员,充实了基层劳动保障信访工作力量。开发运行“六位一体”维权平台信访信息系统,保证了信访事项登记、分流、办理、反馈等各个环节的快速有序运转,进一步提高了处理信访事项的效率和质量。
除上述四个方面的重点目标外,年初我们向社会承诺的十件实事也全部如期完成。
⒈建成了服务业、焊接与汽车技术公共实训基地,启用了智能化考务平台。服务业实训基地于2006年2月正式启用,设有餐饮、调酒师、涉外家政等40多个培训专业,培训失业人员4600人;焊接与汽车技术实训基地于2006年7月正式启用,设有焊接、汽车维修等20多个专业,培训专业技能人才近1000人。智能化考务平台于2006年2月正式启用,是全国一流的集培训、鉴定、高新技术开发、实训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已研究开发了46个新职业工种、90多套鉴定题库,4 万人通过智能化考务平台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
⒉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初见成效。在黄岛区进行了统筹城乡就业区域性试点,首次提出了城镇职工与农村劳动力资源管理、就业政策、管理服务、用工管理和社会保障“五个一体化”的工作思路。2006年,黄岛区培训城乡劳动者7954人、实现城乡就业19575人。
⒊成功举办青岛市第九届职业技能大赛。历时10个月,共设20个赛区100个竞赛工种,参赛人员达到2.8万人,并首次设置了农民工和学生竞赛专场。通过大赛,有97人分别获得工种状元、3人获得专项技能大师称号,有86人晋升为高级技师资格、461人晋升为技师资格、2136人被确认为高级工资格。
⒋正式启用青岛市高级技工学校新校区。新校区累计投资2.2亿元,占地780亩,于2006年9月份正式召收新生,在校生首次达到6000人,明年将到达10000人的规模,成为我市培养“蓝领人才”的“航母”。
⒌全省首家工伤康复机构在我市成立。投资近1000万元,建成并启用了面积4400平米的工伤康复中心,结束了我市工伤职工康复无定点医院的历史。我市符合条件的工伤职工均可接受专业化、系统化的工伤康复免费治疗,2006年已收治工伤职工400多人,康复率近90%,有效率100%。
⒍积极推进“门诊大病进社区”试点工作。首次将18种门诊大病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并在费用支付标准上给予较大优惠政策,起付标准仅为300元;个人分档比例一律为8%。目前已有6000多名大病患者在社区定点,个人医疗负担费用比医院平均少753.44元。
⒎出台进城务工农民医疗保险办法。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强、收入不稳定的特点,按照保当期、保大病的原则,采取比较低的参保缴费模式。目前,我市农民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达到30万人。
⒏我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五市被征地农民适龄人员参保率达到90.4%,参保人数达15.6万人。目前,全市已有13.3万农村老年人按月领取养老金,解决了全市被征地农民老有所养问题。
⒐深入开展“劳动维权与你同行”活动。劳动监察、劳动争议、劳动信访案件同时出现下降的趋势。
⒑推进劳动保障信息网络建设,提升网络服务功能。进一步整合了劳动保障“六位一体”维权系统、劳动监察网格化系统、12333呼叫系统、公文流转政务督办系统、就业“一卡通”和社保信息系统,加快电子政务办理大厅建设,积极推行“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网上招聘”、“网上咨询”、“网上缴费”等网上办事功能,逐步将工伤鉴定、职业技能鉴定、合同备案、劳动保障年检等相对成熟的业务内容纳入电子政务平台,实现效能提速,提升了公众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