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区2005年成果展(图)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6-01-09 来源 : 中共崂山区委、崂山区人民政府
字体大小: 打印

  2005年,崂山区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以村庄改造为重点的城市化战略,加快推进农村向城市、农民向市民、村庄向社区转变,全力打造青岛新东部。去年,总投资230多亿元的12个村庄改造项目启动规划和建设,特别是南线总投资42亿元、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的麦岛片改造突破开建,北线以小埠东、北村为重点的浮山片区全面展开;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2.66亿元,同比增长60%。崂山区进入了城建史上投入最多、变化最大的时期。

(崂山区规划一隅)

  一、健全体制机制,以强有力的领导和政策驱动城市化进程

  (一)配齐配强领导力量,形成上下顺畅、部门联动的工作体制。为加快推进崂山区城市化工作,加强对重点村庄改造项目的组织和领导,由市委常委、区委书记李增勇同志任区城市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为达区长等10名区领导任副组长,23名区直部门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区城市化建设指挥部,由区委副书记吕明江同志任总指挥,3名区领导任副总指挥,20名区直部门负责人任成员。明确区城市化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为日常办事机构(正处级事业单位),编制由原来的1人增加到现在的10人。为加快浮山新区崂山区片村庄改造步伐,成立了市浮山新区崂山区片村庄改造联合办公室,由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任敬喜同志任主任,市国土局、市规划局驻浮山新区办事处、市浮山新区开发指挥部和区相关职能部门人员任成员,负责浮山新区崂山区片村庄改造的领导和协调工作,从体制上理顺和保障了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研究制定实施意见,确定工作思路和重点。下发了《崂山区关于规范村庄改造秩序的暂行办法》、《关于2005年加快全区城市化进程推进村庄改造的实施意见》、《关于农村社区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试行意见》、《关于对崂山区中心城区进行社区规划的意见》、《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确立了“规划先导、中心带动、重点突破、组团开发、梯度推进”的工作思路,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配套建设、先易后难的原则,把村庄改造项目分为4类27个,重点加快以三个麦岛、山东头、石老人、朱家洼、“四姜一湾”为重点的香港东路至崂山路沿线的村庄改造,突出以东韩、西韩、车家、孙家、刘家、张村河南为重点的张村河两岸的村庄改造,推进以大、小埠东、北村等为重点的浮山新区规划范围内的村庄改造,以金家岭为重点的中心区域村庄改造,形成以高新区为核心,向沙子口、王哥庄、北宅三个街道辐射,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全面提升城区形象。

  (三)强化目标任务督查,加大奖惩力度。建立重点工作《月调度、季点评、年考核制度》、《重点项目协调推进制度》、《重点工作考评奖励制度》,下发了《全区重点工作责任分工》,对重点工作进一步分解量化,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进度计划、完成时限,每月一调度和现场督查后,向全区通报进展情况,并与部门单位和个人的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部门领导责任查究制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好决策执行慢、工作推进难、干事标准低的问题,确保工作质量和各项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分类指导,重点突破,以城中村的大规模、组团式改造拉开城市化框架

  按照改出一片新居、改出一片产业、改出一片景观的要求,全力突破麦岛片、浮山新区片、中韩街道驻地片、行政中心周边、张村河沿线、“四姜一湾”等重点区域的村庄改造,力求使之成为与城市形象、城市功能、城市环境、城市特色有机结合的精品景观社区。

  (一)成功突破了麦岛片改造。坚持组团式、规模化、综合性改造,于2005年6月12日正式启动了倍受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麦岛片旧村拆迁改造工程,截至9月顺利完成了2600多户的居民房屋和企业拆迁工作,总投资42亿元、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的改造工程突破开建。在拆迁过程中,由于坚持做到思想统一、政策合理、利益得当、公开公正,体现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要求,实施基础设施、共建设施、服务设施、金融商贸设施、教育文化设施等全方位配套,麦岛片村民普遍能够接受拆迁补偿协议。同时,采取完善拆迁补偿政策、加强宣传引导、以海口路和海江路作为启动项目重点切入、依法查处不稳定因素等办法,没有引发一起到街道办事处以上的群众上访事件,确保了拆迁改造工程顺利推进,为全区旧村改造打开了突破口。改造后的麦岛片将把崂山与市区有机连成一体,成为青岛东部黄金海岸的精品区域,成为青岛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崭新亮点。麦岛片的成功拆迁不仅对崂山区的村庄改造产生了积极的广泛影响,也对全市的城中村改造产生了轰动性的影响。《人民网青岛视窗》、《大众日报》、《青岛日报》、《青岛财经日报》、《青岛早报》、《青岛晚报》予以报道。

  (二)创造了城中村拆迁改造“351”模式。“351”模式,即以把握好三个关键环节、实现五个变化、坚持一个高度民主为内容的“三关五变一高”模式。三关,即把握好三个关键环节,就是把握好经济测算关,确保改出一片新居;把握好规划方案关,确保改出一片景观;把握好发展思路关,确保改出一片产业。五变,即实现了五项创新,就是在居住模式上变多层为高层,在安置模式上变实物、货币两可选择为全部实物安置,在拆迁主体上变他组织为自组织,在拆迁程序上变先签后拆为签拆同步、以拆促签,在土地供给上变传统出让为项目招标。一高,即坚持一个高度民主,就是整个拆迁改造工作坚持走严格的民主程序,通过社区两委会议、党员会议研究同意,居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拆迁政策方案。通过以上措施,有效破解了高层安置难、一次性整体拆迁难、秩序稳定难, 使小埠东、北村等社区的拆迁改造实现了“静悄悄”式拆迁、和谐式拆迁。仅用10天时间完成了小埠东社区200多户居民的拆迁协议签约和村庄拆除工作;仅用10天时间基本完成了北村社区近600户居民的拆迁协议签约和村庄拆除工作,仅用14天时间基本完成20万平方米厂房和临时建筑、违法建筑的拆除工作,创造了“城中村”拆迁的新速度、新经验,为全市重点工程海尔路—辽阳西路立交桥和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拆迁居民安置房屋建设提供了保障。市政府《政务调研》刊发调研报告《破解城中村拆迁改造难题的新模式》,市政府领导对北村模式的创新性做法给予充分肯定,批示各区市借鉴。

  (三)循序渐进地展开重点区域的村庄改造。坚持人居、产业、景观并重,在城中村改造中既注重空间形态、人居环境的改造,又兼顾产业发展、城市景观的需要,对城中村实施组团式规划设计,规模化集中建设,基础设施、公建设施、服务设施、金融商贸设施、教育文化设施以及社区经济发展等全方位配套,既提高了整体建设水平和集约开发效益,又扩大了商业价值、投资价值和产业空间。朱家洼、石老人、山东头、金家岭、西韩等村庄改造项目陆续启动;以东韩、中韩村为中心的中韩街道驻地改造制定工作方案;沙子口街道南姜、北姜、东姜、西姜、石湾村区域改造规划进入审批程序。下步,随着总投资230多亿元的12个村庄改造项目陆续启动,3到5年内将实现城区形象的根本改观。

  三、全面展开基础设施建设,以完善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化水平

  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加快推进村庄改造。一是加快完善公路交通系统建设。《崂山区道路交通规划》被市政府批复出台,海尔路—辽阳西路立交桥南北主干道竣工通车,33.5公里的滨海公路崂山段工程、全长8018米的辽阳东路A线新建工程正在推进,全长3356米的李宅路改建工程年内完工,投资2560万对45条进村路实施了改造硬化,全区139个行政村进村路全部实现了硬化。二是加快完善绿化美化亮化系统。完成投资1500万元的香港东路、东海路绿化改造工程,投资1700万元的东海路照明改造工程,投资580万元的1700亩山体恢复绿化工程,132万平方米的绿地养护工程,造林6000亩。三是完善水、电、热等配套设施系统。抓好一批电网、投资1400万元的42个社区供水工程、3100米的河道治理等社会事业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努力形成功能完善、舒适优美、富有品位的现代城市框架。

  四、加强城市管理,以法制化、规范化的长效机制巩固城市化成果

  一是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在界定好区职能部门与街道职责分工的基础上,完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分级负责、依法治理的城市管理机制,建立管理有序、运转高效的大城管格局。二是实施中心城区社区规划。成立了华都等七个社区居委会,建立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起健全福利、服务、保障、评估体系,构建和完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三是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在巩固集中开展土地批租、村庄改造和违法建筑“三项治理整顿”活动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抓好违法建筑清理、垃圾清运、环境卫生、集贸市场、新建社区等重点环节的管理,先后对浮山绿界、商务一区、高新区范围内及滨海公路、青银路两侧、海大工地、三个麦岛等1.8万的违法建筑物实施了强制拆除,全区共拆除违法建筑14.05平方米,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年度拆违目标任务。四是不断提高居民文明素质。以创城为契机,通过创建文明单位、开展“三优一做”活动、实施城乡居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等手段,教育引导广大市民强化文明意识和参与意识,共同促进城乡环境、城建秩序、城市形象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