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开发区2005年成果展(一)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06-01-09 来源 : 青岛开发区
字体大小: 打印

  2005年,开发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突出发挥青岛龙头带动作用工作会、市委工作会等省市重要会议精神,围绕建设全国一流开发区的目标,坚持科学发展,重点突破,突出抓好集群发展、高新技术、品牌经济、循环经济等重点工作,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重量级大项目纷纷入驻,2005年全区新批总投资过千万美元外资项目38个,过亿美元项目3个,5000万美元以上新批和增资项目8个,世界500强投资或增资项目9个;引进过亿元内资项目14个。全年实际利用外资7亿美元,吸收国内资金61亿元。2005年,开发区被评为山东省外经贸工作先进区。大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大炼油、丽东化工、海西湾造修船基地、中海油海洋工程基地、上汽通用五菱、台湾瑞智空调压缩机、前湾港招商局国际码头等“六大产业集群”龙头项目全部开工,“六大产业集群”主体框架基本形成。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0亿元,增长31%;工业总产值800亿元,增长32%;区域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亿元,增长31%;外贸出口20亿美元,增长48%。据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青岛开发区综合经济实力、投资环境评价总指数均列国家级开发区第4位。

  一、集中精力抓龙头项目和大项目建设,“六大产业集群”主体框架基本形成

  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集群化布局、专业化招商、职能化服务”,更加注重项目质量,坚持集群化招商,重量级大项目纷纷入驻,家电电子、石油化工、汽车造修船、新型材料、高新技术、港口和物流等“六大产业集群”龙头项目全部开工,“六大产业集群”主体框架基本形成,“六大产业集群”产值占全区总量的85%以上。

  家电电子产业集群,全年新引进外资项目36个,总投资3.03亿美元,其中过千万美元项目7个。2005年,信息产业部批准我区为国家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海尔、海信、澳柯玛等龙头企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目前全区规模以上家电电子类企业已达60余家,全年家电电子产业完成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5%,占全国家电产品市场份额的20%。在促进现有家电电子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开发区重点引进PDP、TFT、LED等类项目,加快发展家电电子高端产品和办公家电,提升产业档次。总投资9800万美元的台湾瑞智空调压缩机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1280万美元的东凌电工压缩机配件项目建成投产,再加上已投产的三洋电机等项目,压缩机将在2到3年内形成年产1500万台的生产能力,青岛开发区将成为世界重要的压缩机生产基地之一。总投资3000万美元的新都理光项目二期部分厂房已投入使用,投产后,将形成年产激光打印机60万台、打印机用墨盒240万个、数码复合机2万台的生产能力,年产值约3亿美元。

  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全年新引进外资项目23个,总投资3亿美元,其中过千万美元项目6个。6月22日,总投资120亿元的1000万吨大炼油项目开工建设,对青岛打造四大工业基地、六大产业集群将发挥重大的、历史性的作用;丽东化工项目开工后增资近1亿美元,使项目总投资达4.89亿美元;高合化纤经过三次增资,总投资已达到2.2亿美元;总投资2.7亿美元的QTA项目已经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总投资2860万美元的东方能源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2150万美元的日本钟渊化学项目已经试生产。

  汽车造修船产业集群,全年新引进外资项目27个,总投资6750万美元,过千万美元项目5个。在汽车产业,总投资3.7亿元的上汽通用五菱项目7月28日实现整车下线,全年生产8000辆,未来几年我区将成为上汽通用五菱在我国北方的生产基地;一期投资8亿元、年产1万台的福田重工挖掘机项目建成投产;总投资2亿元的科泰重工项目大部分生产线已投入运营,9月份,该公司第一批14台全液压振动压路机已出口伊拉克;中集专用车项目已经投产,年生产能力3000辆,年销售收入2亿元;总投资3000万美元的竹内工程机械项目和克拉克物流机械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2亿元的欧力重工项目、总投资1亿元的五征农业装备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随着整车的发展,大量汽车零部件企业加快向开发区集聚。目前,开发区已投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有29家,万向节、刹车片、离合器、摩擦片等汽车零部件生产已初具规模。在造修船产业,总投资74亿元的海西湾造修船基地,55万吨修船坞已投入使用;造船坞及柴油机曲轴等部分配套项目全面开工,建成后,可形成近期年造船能力200万吨、远期年造船能力468万吨、年修船能力212艘的生产能力。与此同时,低中速柴油机总装基地、甲板机械总装基地、舰船动力研发基地以及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中心等配套项目,正逐步向海西湾转移。总投资17亿元、年产值60亿元的中海油海洋石油工程建设基地项目,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一个造船与修船结合、造船与配套结合、船舶与海洋工程结合、产学研结合的“船舶产业王国”正在青岛西海岸迅速崛起。

  港口和物流产业集群,全年新引进外资项目22个,总投资达2.24亿美元,其中过千万美元项目4个。前湾港全年货物吞吐量完成1.55亿吨,占青岛港总量的86%;集装箱吞吐量完成580万标箱,占青岛港总量的97%。青岛前湾三期集装箱码头正式全线投产,建设码头7个,形成长达2400米、世界上规模最大、水深最深、设施最先进的顺岸泊位。南港区开发全面启动,岸线总长度为8202米,其中集装箱泊位岸线长度为5689米,2007年前湾港南港区将基本建成投入使用,完成100亿元左右投资,新增集装箱吞吐量600万标箱。总投资5亿美元的青岛前湾招商局国际集装箱码头已经开工建设,新引进的迪拜、泛亚、海丰三个集装箱码头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此为依托,开发区物流业快速发展,新引进总投资5000万美元的丽星物流等多个物流业大项目。

  新型材料、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全年新引进外资项目21个,总投资7850万美元,其中过千万美元项目4个。圣戈班玻璃增资7505万美元,使项目总投资达1.5亿美元;总投资1.2亿美元的特纳无缝钢管项目、总投资5000万美元的高丽制钢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4793万美元的浦项深加工基地5个项目部分建成投产;总投资5000万美元春源精密金属加工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总投资1.9亿元的华欧海水淡化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1.28亿元的美光机械项目场地平整已基本结束。

  二、坚持科学发展、重点突破,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向集约化转变

  始终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坚持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发展品牌经济,突出抓好循环经济和集约经营,经济实现了更快更好发展。

  一是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中精力抓高新技术项目引进,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家、新增高新技术产品37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4.3%,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值的30.8%。集中精力抓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的科技创业园12月28日已经开工建设,其中一期3万平方米2006年底前建成。同时,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其他投资主体,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山科大高校孵化器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2006年投入使用。集中精力抓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昌隆文具、国风药业、赛轮子午线轮胎等5家企业被列入全市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重点企业。加大政府的科技投入,从2005年起,区财政连续五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05年,区财政拿出185万元对区内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专利成果、风险投资企业等进行了奖励。大力扶持中小型科技企业,重点培育和扶持了10家有潜力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创出了一批开发区自己的科技企业品牌。

  二是突出发展品牌经济。加大对品牌的奖励力度,2005年区财政拿出820万元,对被认定为中国、省、市著名商标、名牌产品进行了奖励。充分发挥区内名牌企业和世界500强投资企业的带动作用,强化对中小企业的培育,涌现出昌隆文具、嘉里植物油、益和电气、美光机械等各类自创知名品牌近20个。大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导产品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用率达80%以上,创统科技、澳柯玛新能源、昌隆文具3家企业获得了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或相关行业标准化委员会的批准,主持3项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的制修订;7家企业荣获“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截至目前,全区共涌现出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18个,山东名牌37个,青岛名牌33个,名牌拥有量居全国同级行政区域之首。

  三是突出抓好循环经济和集约经营。突出抓好节约用水,大力实施海水淡化工程,努力建成国家级海水淡化基地。目前共有在谈在建海水淡化项目4个。其中,由华欧集团建设的3000吨/日低温多效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和3000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已经投产,10000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和10000吨/日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正在紧张建设中,2006年建成投产,2006年底开发区的海水淡化能力将达到2.6万吨/日,到2010年开发区总海水淡化能力可达到10.6万吨/日。积极推进中水回用项目建设,总投资2800万元的泥布湾中水厂开工建设;黄岛发电厂、前湾集团等10余家单位建设了小规模中水回用设施,年利用中水量300万吨。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全区已经有85家单位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6家公司通过清洁生产审计,青岛港务局获得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称号,澳柯玛、黄岛发电厂被命名为绿色企业。坚持土地利用集约化,实行项目评审例会制度,对拟供地项目从项目产业政策、建设条件、综合效益等方面严格把关,对总投资低于300万美元的一般性外资工业项目原则上不直接供地。积极开展低效闲置土地再利用,共盘整收回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2000余亩,另外安排了引进的重大项目,既实现了项目落地,又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如为解决中集集装箱项目用地,收回10余家单位近600亩土地,拆除破旧房屋2.4万平方米。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严格把好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关,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近年来,先后否决项目20余个,其中过亿美元项目1个,过千万美元项目6个。倡导绿色消费,推广资源节约型产品和服务,推进废旧家电等各种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实现城区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2005年,采用BOT方式,引进了香港绿色动力投资集团投资3.2亿港元,建设日处理能力1000吨的垃圾发电项目。

  三、不断优化综合发展环境,为加快发展打造良好平台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加快建设全国最好开发区的重要基础。开发区积极推进符合国际标准的综合投资环境建设。根据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区基础设施配套能力指数列第4位,社会环境指数列第1位。

  第一,坚持职能化服务。按照“专业化招商、职能化服务”的思路,将各职能部门从繁重的招商任务中脱离出来,使其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在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上下功夫,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在项目建设前,推行项目审批“专办员”制度,变“流水作业”、三级审批为专人专办承包制、一级审批。此外,在先后三次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1054项许可事项精简到134项的基础上,2005年又进一步精简到102项,总精简幅度达90%;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新的“一站式”行政审批中心,将涉及经济发展的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全部纳入行政审批中心集中办理。在项目建设中,推行项目建设“专服员”制度,对重点项目派出“专服员”全力以赴协办、领办、代办各种相关手续,促进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在项目投产后,推行企业服务“直通车”制度和“企业负责人约见区领导”制度,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实行区领导包项目责任制,采取定期上门走访、现场办公等多种形式,逐个项目分析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实现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良好的服务,增强了开发区的吸引力,已批项目增资活跃。全年共有31个项目增资,累计总投资增资2.5亿美元。

  第二,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以工业园区配套为重点,成立了北部工业团地开发建设指挥部,超前搞好团地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先期投资1.5亿元,建设了团地内“两纵一横”主干道路和“三水”主体工程,2-3年内基本达到“九通一平”标准。全面推进“十大工程”建设,前湾港南港区疏港通道建成通车,青黄海湾大桥(北桥位)开工建设,江山路与黄河路立交桥等重点工程顺利推进。全力推进城市化进程,集中建设示范居住区,率先实行捆绑式开发模式。加快生态城区建设,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3.9%,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4.7平方米,成功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顺利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

  第三,全力建设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严格落实城乡统筹就业政策,由财政出资2000多万元设立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基金,对失业人员和所有农村劳动力全部实行免费技能培训;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仅2005年就培训劳动力5000多人,同比增长23%;累计安置4045人员1400多人。建立了重点项目居(村)服务奖励机制,对参与重点项目服务且服务质量获得认可的居(村),实行一次性奖励,并在项目投产或经营后,连续10年按照税收的一定比例进行年度奖励,调动了农民支持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了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农村养老保险的全覆盖。建立以大病统筹为重点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区共有8.8万人参加了此保险。建立了“三位一体”扶贫帮困新机制,区财政投资1000多万元对40多个农业项目进行了扶持。创新居(村)财务管理模式,率先对全区居(村)财务办事处集中核算管理。加快管理型、自治型、物化型、服务型、文明型、平安型“六型社区”建设,被国家民政部誉为“黄岛模式”。高度重视机关处室建设,广泛深入开展了创建学习型、效能型、创新型、规范型、和谐型“五型处室”活动;率先建立了全区星级处室评估系统和干部绩效考核评价系统。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被评为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区、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区。扎实推进“平安西海岸”建设,荣获“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